第18章 奇妙的海洋世界(2)(3 / 3)

世界上存在著沉入海底的城市嗎?

世界上有眾多的城市,它們都是建立在陸地上。我們這裏講的,不是這種陸地上的城市,而是沉沒在海底的城市:街道上沒有行人車馬,隻有遊魚蝦蟹……這種沉入海底的城市,世界上並不罕見。在亞洲和歐洲交界處的裏海,就有一座波蒂城靜靜地躺在水下60米深的地方。公元前373年,古希臘的海濱城市赫利克城發生了強烈地震,緊接著滔滔的海水湧進街道,全城慢慢地沉入海中。

我國雖然還沒有發現沉入海底的城市,但是,從1921年上海市就開始逐年下沉,市區地麵離海平麵不到4米。人們經過分析認為,過量抽取地下水是造成地麵沉降的主要原因,因而采取了向地下回灌一定量的水的方法。據證實,該方法很有效果,從1966年~1971年的6年中,上海市地麵又回升了16毫米。

全世界每年有多少次地震,主要分布?

據統計,全世界發生的能為目前科學儀器測知的地震,每年約有500萬次;而能被人的感官所察覺的則隻有5萬次,占總數的1%。從地震的曆史記錄來看,震中烈度達麥氏8度以上的災害性地震,全世界每年不過10多次。地震在地殼表麵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呈有規律延伸的長條帶狀分布,這種地震頻繁而強烈的條帶狀地區,就是地震活動帶。有趣的是,地震活動帶恰恰與全球火山活動帶和地殼強烈活動帶基本一致,出現的是“三位一體”的生動格局。具體說來,世界上的地震活動帶有: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印尼地震帶、洋中脊地震帶。

在地球上,地震活動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從全球看,共有3個地震多發地帶。它們是太平洋周圍、地中海—喜馬拉雅—印尼沿線和大洋中脊地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有名的地震多發區。世界上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此,它釋放的能量竟占世界的70%。這裏活火山很多,加上地殼中不穩定因素,斷裂活動會一觸即發。斷裂一活動,火山活動也乘隙而入,地震則隨時都可能發生。

地中海—喜馬拉雅—印度尼西亞為一條地震帶,發生地震數約占世界地震數的15%,僅次於環太平洋地震帶。這條地震帶是建立在近代形成的新地殼之上的,地震帶上許多山脈至今仍在升高,同時在它的一些地段分布著許多正在活動的火山群,造成活動構造頻繁錯動的地震形成環境。因此,這裏地震多發。

至於大洋中脊地震帶,則是由於斷層構造帶頻繁活動,並且地殼厚度又很薄的原因,引起地震經常發生,但次數和強度自然不能同上述兩條地震帶相比。

地震的能量有多大?提起地震,我們就會想起上麵提到的那些可怕的鏡頭:房屋倒塌、地麵裂縫等等。

我們已經認識到了地震的巨大破壞力,它能使堅硬的岩石發生斷裂,使整個山體滑動。根據測量,大的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大約相當於幾千顆原子彈爆炸所釋放出的能量甚至更大。而且,地震波的速度可達到每秒數千米到十幾千米,它隻要20分鍾就可以傳遍全球。

海底也會發生地震嗎?

海底也同陸地一樣,既有高山,也有裂穀,岩石成層,起伏不平。這些都為海洋底下的火山爆發、滑坡、塌陷、地震、海嘯等創造了條件。例如,在日本三陸的外海曾經發生過兩次特大地震,它所引起的海嘯波及到了太平洋彼岸的夏威夷。1960年5月,在智利萊布近海發生了被號稱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震級的地震,它所引起的海嘯也波及到日本等地。還有美國阿拉斯加的瓦爾德茲港灣,由於斷層錯位引起的8.4級大地震,更是海底發生地震的典型實例。

海底其實很容易發生地震,海洋中更容易發生地震是因為地震總是發生在地殼運動比較強烈、厚度比較薄的地帶。據地質學家研究,海洋底部的地殼厚度比陸地地殼薄,有的地方隻有幾千米。同時,海底地殼的岩層都是比較新的岩石,同大陸相比,穩定程度很差。這樣,滑坡、塌陷也比大陸發生的機會多,斷裂活動次數也就比大陸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