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2)(2 / 2)

經過人類剛進入生態時代的20世紀60年代的醞釀,在1972年,聯合國第一屆環境大會召開了,產生了一門新興的綜合性邊緣學科——這便是環境學。開始是零碎而雜亂的環境研究和探討,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而豐富的科學。各種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都向它滲透並賦予它新的內涵。人類早已確立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三大科學領域,而環境科學便是在這三大領域的交接帶上。

由於環境係統本身是一個多層次相互交錯的網絡結構係統,每個部分都可能自身發展成為一個環境學科。一般地把環境科學分成三大部分,每部分又由許多學科組成。

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聯合國授權成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可持續性發展”的觀點。世界自然保護同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在《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一書中強調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包括了三個相互聯係的可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挪威首相勃蘭特女士曾親自出任聯合國環境及發展委員會主席,在《我們的共同未來》一書中熱切地呼喚:“我們需要一個新的發展途徑,一個能持續人類進步的途徑。我們尋求的不僅僅是在幾個地方,在幾年內的發展,而是在整個地球遙遠將來的發展。”

接著在1992年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02位國家元首與政治首腦出席了會議。會議中心豎起了白底綠色的“地球誓言”簽字牆,象征著潔淨的天空和綠色的環境。這次被譽為“20世紀地球盛會”的大會通過了《裏約宣言》《21世紀議程》和《全球性的臭氧層氣候和保護物種多樣性公約》。人類莊嚴地向地球宣誓:“我們保證竭盡全力為今世後代把地球建成一個安全而舒適的家園!”

在1994年利勒哈默爾的冬季奧運會上,挪威首次點燃綠色火炬,並提出把奧運會開成既是體育運動火車頭,又是環境保護旗幟的盛會,讓環境意識成為奧林匹克精神的一部分。

1995年世界環境的主題是:“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縱觀環境科學發展史,人類對環境問題的態度起了關鍵性的轉變,各種提高環境意識、學習環境知識的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環境科學正在飛速地發展,尤其是近年來科技前沿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在法律上製定了相應的政策以保護環境,避免破壞環境的各種汙染物的產生。如在立法上控製人口數量來提高人口素質,以減輕人口增長對自然資源的壓力;加強保護生物資源,阻止草原退化,沙漠麵積擴展;嚴禁排放汙染的廢水、廢渣等。與此同時,利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被毀的生態環境,取得了一係列的成果,如已開發並正在普及的低公害汽車,如新型的電動汽車、甲醇車、天然氣汽車、能源再生型複合型汽車、液化石油氣汽車、燃氫汽車等避免了普通汽車尾氣、噪聲對自然造成嚴重汙染。

相應的生態產品的市場在國際上日益興旺,例如生態電池、生態塑料、生態輪胎、生態冰箱等等,它們的共同點就是不對環境造成危害,使用後垃圾易處理,節約能源,效果優良。減少大氣中CO2濃度方麵也探索出許多可行的技術並逐步實施。防止臭氧層破壞也摸索出相應方法,沙漠綠化技術也卓有成效,進一步降低空氣汙染,已采用了先進的沸石處理等新手段。治理和降低酸雨危害方麵也提出種種方案……雖然如此,環境科學研究之路仍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