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不論是太陽輻射投送到地麵上來,還是地麵輻射返回太空,都要通過大氣層,並受到大氣層的削弱。地球有了大氣層,就如同花房有了玻璃一樣,有保暖作用,稱為“溫室效應”。產生溫室效應的原因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能吸收太陽輻射,使空氣加熱,氣溫升高。近年來,由於燃料消耗增加,大氣受到汙染,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20%,使全球氣溫普遍升高。
最新的全球氣溫記錄告訴我們,本世紀氣溫最高的6個年份全在80年代,也就是說,80年代是20世紀最熱的10年,而1988年更是有可靠氣溫記錄(約100年)以來最熱的一年!
這種氣候變暖是正常的還是反常的呢?
有些氣象學家認為,目前影響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還是自然因素,地球每過一段時期就有一次冷暖變化,現在可能正處在暖期,所以氣候變暖是一種正常的處在自然變化範圍內的現象。
但是多數科學家認為,盡管地球氣候確實是冷暖波動的,可這次變暖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熱得更快、更厲害。他們認為,主要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大氣汙染在影響著全球氣候,溫室氣體的增多和溫室效應的加強,是近百年來全球氣候不正常變暖的主要原因。
北方冬季天寒地凍,草木凋零,可在一間密閉的玻璃溫室內,小氣候卻溫暖如春,照樣生長著瓜果蔬菜和草木花卉。這是因為玻璃有一種特殊的本領,它能讓太陽輻射暢通無阻地進入溫室,加熱室內的地麵和空氣,卻不讓室內的熱輻射跑到外麵去。這樣一來,溫室的熱量收入多,支出少,溫度自然就比室外高了。
這就叫溫室效應。
事實上,我們的地球就是一個大“溫室”,地球周圍的大氣相當於溫室的玻璃。大氣能讓大部分波長比較短的太陽輻射直達地麵,加熱大地使它的溫度升高,同時又能吸收地麵散發出來的波長比較長的熱輻射,隻讓很少一部分熱量散失到宇宙空間去。這樣,情況如同普通溫室一樣,地球的表麵會由於大氣層的覆蓋而變暖。科學家們說,如果地球赤裸裸地“一絲不掛”,沒有一點大氣,那麼地球表麵的平均溫度(15℃左右)就要比現在低33℃,也就是隻在-18℃,連海水都要結成冰了。
但是,大氣不是一種單一的氣體,它由多種氣體混合組成,並不是每種氣體都能產生溫室效應,能夠產生溫室效應的是一些含量很小的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等等,我們統稱之為溫室氣體。
在眾多的溫室氣體中,主角是二氧化碳。正是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長,才使地球上的氣候出現明顯的變暖現象。
首先是人們大量地開采和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含碳的化石燃料,數不盡的煙囪和數以億計的機動車輛都在晝夜不停地噴吐著二氧化碳。有人估計,僅僅1988年1年時間裏,人類活動就往大氣中排放了280多億噸二氧化碳。
其次是大規模的森林破壞,綠色植物是天然的大氣“清潔工”,1公頃森林1小時能吸收8公斤的二氧化碳。現在由於種種原因,森林麵積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減少,陸地上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被大量地毀滅。
一方麵是產生的多,一方麵是消耗的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自然就不平衡了,它的含量越來越多,濃度越來越高。
從1850年到1988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增加了25%,而其中最近的25年中就增加了8%。這種增長勢頭如果不加以控製,那麼到本世紀末,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就將比工業革命前翻一番。
不用說,溫室氣體越多,溫室效應越強,地球的氣溫也越高。20世紀80年代的平均氣溫要比上個世紀的下半葉約高0.6℃。氣象學家們預測,2025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比現在升高1℃,到下個世紀的中葉將上升1.5~4.5℃。這就是說,今後幾十年中,地球變暖的速度將是上個世紀的10~15倍!
結果是我們的地球將變成一個被“烤焦了的行星”:
全球氣溫將普遍升高。緯度越高的地區增溫幅度越大,許多城市的夏季溫度將超過38℃。
旱澇災害頻繁。低緯度的熱帶多雨地區洪澇威脅會更加嚴重,在中緯度的炎熱少雨地區旱災將成為“家常便飯”,亞熱帶的農業將大麵積減產。
塵暴會有增無減,台風將更加猛烈。
氣候帶將向南北兩極推移,許多生物由於適應不了氣候變化而被淘汰,生態平衡失調。
森林覆蓋率減少11%,沙漠麵積擴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