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會降低土壤肥效,破壞土壤結構,妨礙土壤中水分和空氣的調節,甚至損害植物組織,影響光合作用,使大多數農作物減產。
森林更深受酸雨之苦。酸雨也降落到“林海”裏,樹葉直接受害,林地養分喪失,有害有毒元素趁機作惡,林木生長變慢,直到幹枯死去。
德國人把酸雨稱做“綠色的鼠疫”,因為在德國,至少有一半的森林受酸雨之害。德國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的國家為“黑森林王國”,可是由於酸雨肆虐,現在黑森林已變成了黃森林,墨綠的樹葉泛黃脫落,好多樹冠完全脫光,隻剩下光禿禿的枝丫,在淒風苦雨中呻吟掙紮。
酸雨還會加速大部分建築材料的侵蝕,嚴重破壞曆史文物和古跡。
已有2000多年曆史的雅典古城堡是希臘民族的象征和驕傲,幾乎全部用潔白的大理石建成。如今在酸雨的侵蝕下,那精美的浮雕、神像已變得麵容憔悴,汙頭垢麵,斑駁模糊,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酸性的雨水也使意大利威尼斯的古建築和部分藝術珍品嚴重受損,使印度著名的泰姬陵出現剝落現象,使英國聖保羅教堂的石料被蝕3厘米。聯邦德國每年因各地紀念碑受腐蝕就要損失數百萬馬克。
雖說我國天降酸雨還不甚厲害,但它造成的危害已相當嚴重,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
凡此種種,使酸雨得到了一個很不好聽的壞名稱——“空中死神”。
大氣中的汙染物能在高空中到處遊蕩,盛行風幫它們“偷越國境”,“飄洋過海”,到達幾百、幾千公裏遠的其他國家,造成諸多國際糾紛。這就是說,酸雨這東西是可以成為“進口貨”或“出口貨”的,是一種“穿越國境的汙染”。
酸雨正在使人們大傷腦筋。
水資源危機
地球正在鬧水荒。
雖然地球上大約有138億億立方米水,按全球人口53億計算,每個人可以分攤到2.6億立方米,但這些水中的絕大部分(97%)是又鹹又苦的海水,既不能喝,又不能用。人類活動所需要的淡水,隻占全球總水量的3%都不到。就是這麼一點點淡水,絕大部分還是難以利用的冰川固體水和深層地下水。在現有的技術和經濟條件下,實際可供我們開發利用的淡水資源——江河、湖泊、淺層地下水等,隻占地球總水量的3‰,也就是大約40萬億立方米。
我們知道,水在自然界裏是不斷循環的。按全球總的降水量計算,平均每人每天可以得到300立方米。因此,從理論上講,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是非常豐富的,而且還可以不斷得到補充和更新,不應該有短缺的問題。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方麵,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分布不均,除了歐洲的水資源比較充足外,其他各洲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缺水問題,尤其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一些內陸國家,幾乎都是缺水十分嚴重的國家。另一方麵,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幹涸的大地亟需水的滋潤高,人類活動的用水量急劇增長,加上對水資源的管理不善,浪費很大,這就使全球性的淡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尖銳。
淡水供應本來已感不足,汙染更如火上加油,加劇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人們把成千上萬噸的汙水廢物排進江河湖泊,使許多水源不僅不能飲用,甚至也不能用於工業生產和農業灌溉。現在全世界河流穩定流量的40%受到了汙染,有些已失去使用價值。全球53億人口中,有34億人平均每天隻能得到50升水。
如今全球到處都在鬧水荒,缺水成了世界性的問題,有80個國家已蒙受嚴重缺水之害。
非洲埃塞俄比亞等國家由於連年幹旱,加上內戰不已,過去10年已有100多萬人餓死,數百萬人營養不良。
中東也缺水。以色列的淡水供應短缺30%,他們準備建造大型塑料駁船到土耳其去購買數以百萬噸的淡水。幹燥、炎熱的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遍地是沙漠,水貴如油,已經花費巨額資金把海水淡化作為緩解淡水供應的主要手段。
由於80年代連續幾年少雨,擁有8億多人口的印度正深受缺水之苦。在這個國家一些嚴重缺水的大城市裏,隻有醫院和大飯店的用水得到特殊照顧,市民們不得不半夜起來排隊取水。
在中亞,前蘇聯的世界第四大湖——鹹海已瀕臨幹涸。在過去30年裏,這個巨大湖泊的麵積已經縮小了2/3。前蘇聯過去長期超量用水,如今不得不減少農田灌溉麵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