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10日,該市一家生產除草劑的化工廠的三氯苯酚反應罐破裂,噴出至少含有2公斤二氧蒽的毒霧。二氧蒽是一種劇毒物質。爆噴時,居民聞到了強烈的辛辣味,感到劇烈的頭疼、惡心和皮膚疼痛。有1萬居民受到影響,其中5000人有中毒症狀,40人當即住院,同時還有幾百頭牲畜中毒死亡。鑒於二氧蒽毒物的致畸胎作用,一些遭到汙染的孕婦進行了墮胎手術。
醫藥品往往潛伏著化學品的毒性。60年代初期,英國的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出生了過多的畸形嬰兒。這些嬰兒不僅五官不正,四肢不全,甚至短缺內髒。這給許多父母造成了憂傷和不幸,也引起社會的不安。經過醫學界的調查發現,畸形嬰兒的母親中有很多人曾服用過一種安眠藥——塞利多米,長期服用此藥才知其後果。又如,曾經被稱為“奇跡的胃潰瘍良藥”——甲脛咪胺,從1976年起被正式批準投入市場,已有1 400多萬人服用。但在1978年初步證實,這種藥容易導致胃癌。因為,服用此藥後,在患者的胃裏的亞硝胺致癌物質明顯增多。藥能治病,但同時會有程度不同的副作用。這些事件使人們得到一個教訓,即對一種藥物僅僅進行毒物實驗,是難以得出安全評價的,還必須同時進行致畸形、致突變、致癌的實驗。近幾年來,隨著合成技術的不斷提高和使用,原料的日益廣泛,這個問題便越來越突出了。
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食物添加劑事業廣泛發展,食品也是化學品汙染危害的一條重要途徑。在食品的生產和加工過程中,要使用好多種添加劑,如殺蟲劑、防腐劑或殺菌劑、抗氧化劑、營養劑、調味劑、甜味劑、乳化劑、可塑劑、凝固劑、安定劑、調色劑、香精等等,五花八門,多達數千種。據統計,在西方一些國家每年每人通過飲食攝入的化學添加劑物質達1500克左右。但有些添加劑被證明對人體健康極為有害,有的則被認為是致癌物質。許多國家或命令禁用,或嚴格控製。日本在1974年宣布禁止使用防腐劑AF-2,這種防腐劑是人工合成為糠酰胺類化學品,1968年有人寫了一本《危險的食品》,指出AF-2有毒,呼籲禁用,並於1971年向檢察機關上告。1973年9月,國立遺傳研究所公布了論文,指出AF-2有很強的致突變性,證實日本40歲以上的肝癌死亡率同AF-2攝取量有關。日本各階層群眾聯合發起了全國性運動,提出“不吃加工食品,吃自然食品”的口號。直到1974年8月,日本衛生部才宣布全麵禁止使用添加劑AF-2。
由於管理不善,製度不嚴,造成多氯聯苯汙染的事例也不少。1973年,在美國發生的一樁家畜誤食多溴聯苯事件就很有代表性。多溴聯苯是一種阻火劑,常用於生產耐火的硬質塑料。1973年夏,一列貨車車廂內裝有十幾袋多溴聯苯和多袋飼料添加劑——氧化鎂。貨物運到飼料廠後,因口袋標記的顏色錯混,誤把大量的多溴聯聯苯當作氧化鎂添加劑加入飼料中出售,以致使大量飼養動物食用中毒。人吃了多溴苯汙染的豬肉後,劇烈頭疼,嚴重倦怠,腸胃難受,關節僵硬或腫脹等等。這次事故至少損失了3萬頭牛,6 000頭豬,1 500隻羊,150萬隻雞;其他如雞蛋、奶酪、奶油、奶製品和飼料報廢數量更加驚人。在日本,多氯聯苯汙染也對人類造成了很大威脅。1968年3月,日本九洲、四國等地有幾十萬隻雞突然死亡。經檢驗發現飼料有毒。不久,在北九洲的愛知縣以西一帶的居民中,發現一種奇怪的病。一開始隻是眼皮腫脹、手掌出汗,全身起紅疙瘩,繼之出現嘔吐,惡心,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等症狀,有的竟醫治無效而死亡。這種病來勢凶猛,患者很快就達到1 400多人,並蔓延到北九洲23個府縣。7、8月份達到高峰,患者增加到5 000多人,其中16人死亡。實際受害者1 3000多人,使整個日本西部陷於恐慌之中。經調查研究發現,北九洲一家食用油廠生產米糠油時,因生產管理不善,使脫溴的熱載體多氯聯苯泄漏混入米糠油中,人畜食用後中毒,造成了當時轟動一時的“米糠油事件”。
塑料汙染
1997年6月5日,國家環保局和鐵道部聯合行動,在全國範圍內,沿數十萬公裏的鐵道線上,打一場“白色垃圾”殲滅戰。幾百萬青年誌願者,整整奮鬥了一天,清除垃圾成千上萬,不計其數,終於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鐵路沿線的“白色垃圾”打掃了一遍。成果見報,表彰先進。但事情的起因是一些不起眼的“白色垃圾”,有白色塑料飯盒,有白色塑料袋。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