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生物的五大界
目前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現存的處於不同結構水平的各類生命劃分為五界,稱為生命的五大界(the five kingdoms of life)。
數百年來,生物學家習慣地把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兩大類。但後來發現不妥,如細菌具有原核的(prokaryotic)細胞結構,沒有核膜和其他內膜,因而與所有其他的生物不同,這個根本差別要比動物和植物之間的差別大得多,因為實際上動植物細胞結構上大體相似,因此不能把細菌視為植物。再者,一些微小生物如眼蟲藻(uglena),它既可以運動又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那麼它究竟是屬於動物還是屬於植物呢?這些疑難導致了今天五界的劃分。
(1)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如細菌,隻具有原核的細胞結構。其他四界都具有含真核的(eukaryotic)細胞結構,即含有細胞核、葉綠體和線粒體等細胞器(organelles)。
(2)原生生物界(protista):由單細胞或簡單多細胞生物組成的真核生物,如藻類(algae)、原生動物(protozoa)、黏黴(silme molds)和水黴(water molds)。
(3)真菌(fungi):其營養上的特點是能把消化酶分泌出來,到食物中去進行分解,然後再吸收這些已消化的營養。
(4)植物界(plantae):其特點是能利用日光能來製造食物,即能進行光合作用。
(5)動物界(animalia):能吞咽食物並在體內消化食物以獲取營養。
五大界的分類並非完美,主要問題出在原生生物這一界,這一界包含的生物太雜了,如綠藻顯然更接近於植物而與同界中的黏黴則相差甚遠。看起來原生生物這一界的生命並沒有共同的祖先。雖然如此,當前大多數生物學家仍然同意此五界的劃分。
生物和環境的關係
生物和環境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轉化而又不可分割的統一體。魚兒離不開水,花兒離不開土壤和陽光,人類離不開新鮮的空氣、潔淨的淡水和充足的食物。脫離了環境的生物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如果沒有生物,環境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土壤的概念總是包括生活在土壤裏的大量生物的活動。據統計,一小勺土壤裏就含有億萬個細菌;50克森林腐殖土中所包含的黴菌,如果一個挨一個排列起來長度可達11千米。如果排除這些生物的積極活動,土壤也就不複存在了。
冰峰、草場、湖泊、灌木,這些構成了高原生物的生存環境。
可以說,土壤的形成就是和生物的活動密不可分的。當火山噴射出熾熱的熔岩流時,當奔騰的流水在光禿禿的地球表麵侵蝕甚至是最堅硬的花崗岩時,當年複一年的酷暑嚴寒使岩石漸漸破碎和瓦解時,原始的成土物質就開始聚集起來。
此後,生物也就開始了它奇跡般的創造,一點一點地使這些無生物的物質微粒變成有結構的土壤。生物創造了土壤,而豐富多彩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這就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間奇異的相互作用。
不僅土壤是如此,包圍在地球外麵的整個大氣圈、水圈和氣候狀況,也都是在和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並正處於與生物的密切作用之中。為什麼大量砍伐森林會使土壤貧瘠、沙土飛揚、氣候幹旱?這不正說明環境對生物有同樣的依賴關係嗎?
地球上的生物是如此適應它們的生存環境,從生活在兩極冰雪世界中的白熊、企鵝,到翱翔在喜馬拉雅山群峰之巔的神鷹;從赤道叢林中的莽莽眾生,到數千米以下大洋底層的深海細菌;從森林草原中無數喧鬧的鳥獸昆蟲,到漂浮在萬米高空的生物微塵,生物幾乎充溢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從地球最初出現生物到現在的30多億年間,生生滅滅,大約有3億種不同的生物形式曾在地球上生存過,其中有500多萬種至今還生活在地球上。
這些生物不僅彼此之間互相聯係、互相影響,而且也和人類、和整個地球的非生物環境密切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生態係統。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與其他生物其生存環境不可分割地聯係在一起。因此,我們必須如實地把人類自身看成是整修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任何使大自然的平衡受到破壞的行為也必然會給人類自身帶來損害。
研究生物、人類和環境之間這種錯綜複雜關係的科學就叫生態學。生態學雖然已有100多年的研究曆史,但它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