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前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的情況也很嚴重,從東北的鬆花江到廣東的珠江,很多河流和湖泊都受到了汙染。毀林情況也非常嚴重,雲南省是我國森林麵積比較大的省份,50年代時全省的森林覆蓋率為50%,西雙版納為70%,但是到198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已經降到24.9%,西雙版納降到了26%。就四川省來說,20世紀50年代時的森林覆蓋率為19%,但是現在已經下降到13%。
由於森林受到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麵積已經多達150萬平方千米,僅黃河和長江兩條大河,每年輸入海洋的泥沙就多達20億噸,這些泥沙如果用火車裝運,車長可繞地球赤道兩圈!有人問,長江會不會變成第二條黃河?如果從長江大橋上眺望一下滾滾東去的長江水,答案就不難得出了。長江水的顏色和含沙量已經越來越接近黃河了。
就全世界範圍來講,每年約有250億噸沃土被衝入大海,據聯合國的資料,當前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正影響著亞洲3億公頃土地、非洲5000萬公頃土地、南美洲1億公頃土地、北美洲的2000萬公頃土地和歐洲8000萬公頃土地。在非洲,撒哈拉南部的一大部分地區(麵積相當於索馬裏)在近50年內已經變成了沙漠,這種“撒哈拉效應”目前還在蔓延和擴大,正在威脅著非洲大陸1/3以上的地區。與此同時,非洲的森林麵積正在以每年370萬公頃的速度遞減,估計100年後將有一半的森林消失。
如果人類不采取適當措施製止這一現象的發生,那麼全球性的生態災難和生態威機遲早會降臨。其他潛在性的全球生態危機還有“溫室效應”所導致的全球氣候巨變;臭氧層中臭氧量的減少所帶給地球上所有生物和人類的致命影響;酸雨濃度的不斷增加和範圍的不斷擴大正在威脅著農作物的生產、野生生物的生存和人類的健康;被人類釋放到環境中數以萬計的人造有毒物質已經汙染了全球的生物和人類本身,其嚴重後果尚未被全部覺察……總之,人類當前正麵臨著各種潛在的生態危機,而生態危機在其潛伏期間往往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但生態危機一旦爆發就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治理,甚至根本恢複不到原來的平衡狀態。因此當生態危機還處於潛伏期時就應當采取適當措施加以製止。
綠色革命的負麵
世界農業正麵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自20世紀開始以來,全世界已有75%的農作物品種絕跡。在歐洲,1900年存在的家畜中,將近著半數已經絕跡。剩下品種中的1/3在20年後也將絕跡。
這種情況恰恰是現代技術進步的副產品:農場主為了追求最高的效益和產量,總是喜歡把力量花在效益最高的品種上,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動植物品種被拋棄。
從糧農組織近期發表的《世界觀察統計表》來看,在已知的大約4000種家禽家畜中,有1000種麵臨絕種的威脅。
一個極大的諷刺是,農業和畜牧業物種的減少是工業化世界對付全球饑餓的努力,養活這個星球有史以來最多人口的遺傳工程綠色革命帶來了令人遺憾的副產品。綠色革命的消極作用是消滅了成千上萬的物種。
糧農組織植物基因資源委員會秘書何塞·埃斯基內斯·阿爾卡薩說:“假如我們不能保護剩下的這些物種,我們就是在拿未來作抵押。物種的多樣性是發展與保存之間的一種橋梁。”
今天正在興起的生物技術可以改進物種,儲存有用的基因,但是糧農組織的專家擔心如果沒有保存,生物技術可能引起一場令人痛心的物種減少新浪潮。例如,智利的一家公司可以在一個自動化苗圃裏繁殖1000萬株桉樹苗,全部采用無性繁殖方法培育。
糧農組織的一份報告說:“同樣,對家畜精液和胚胎的商業性轉讓服務,也引起人們對傳統的牲畜品種可能會淘汰的擔憂。”
一些新作物已經大規模地取代了傳統和野生的作物。到1990年,在綠色革命的第四個10年,新品種作物已經覆蓋了全世界1/2麥地和稻田。今天,美國1/3的大草原隻種植一種小麥。農業專家說,在曾經種植過3萬種作物的地區,不久將有3/4的麵積隻種植10種稻穀。
現在全世界食用植物也許有5萬種,但是人們隻栽種大約其中的150種,糧農組織高級漁業官員羅賓·韋爾科姆說:“單一種植和集約化農業的趨勢,使我們有可能受到突發災難性病蟲的威脅。”
韋爾科姆說,我們現在的作物都是經過改良而適合人類需要的品種,“一旦需求發生變化,或者氣候發生變化,或是發生病害,假如再沒有野生的原種植物救急,我們就可能無莊稼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