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肢野牛棲息在熱帶或亞熱帶森林水草豐茂的地方。它們有垂直遷移的習性,一年三季在海拔1000多公尺處活動,夏天就移向海拔兩千公尺左右的山林避暑。但具體的牛群卻沒有固定的居住地點,過著遊蕩的生活。白肢野牛每天清晨、傍晚出來活動,氣溫高的中午前後則隱藏在密林中休息或者反芻經過粗嚼存留在胃袋中的食物,它們的食物以野草、樹葉、嫩芽為主,但是最喜歡吃的食物還是鮮嫩的竹筍或嫩竹,不論吃什麼,它們都從來不細嚼慢咽,而是大量吞食,粗粗地咀嚼一下就儲存在蜂巢狀的胃袋內,等到休息的時候再反芻到口腔裏細細咀嚼,慢慢品味,最後輸送到重瓣胃和皺胃裏去消化。這兩個胃裏的豐富的微生物就把這些食物中含的纖維素加以分解,再合成為脂肪酸、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這樣它便有了魁偉的軀體。
白肢野牛喜歡結群生活,每群五六隻到二三十隻不等。每群都有一隻強壯的雌性牛擔任領袖,其餘雌性牛和幼牛跟隨活動。成年雄性牛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獨自活動,或者與兩三隻同性在一起,隻有到發情期它們才返回到群體中去。
白肢野牛的發情期在每年的11月到12月,受孕的雌性牛要經過280天左右的孕期才能生下小寶寶,每胎僅生一仔,少有兩仔的。野牛媽媽對自己的小寶貝真是護愛有加,它經常慈愛地親吻自己的孩子,並不時用舌頭舔,為它們清除髒物。野牛媽媽親吻孩子不隻是表現親熱,它同時在給孩子哺喂自己反芻後咀嚼碎了的草末。因為幼牛的胃裏還沒有微生物,需要媽媽用這種方式給它輸送微生物。初生下來的仔牛並不大,但一個多月後就能長到四五十公斤。大約3至4年幼牛就進入成熟期,這時它就得自己獨自去謀生了。
“野牛”這個名字聽起來讓人感到這種動物很“野”。其實白肢野牛並不“野”,它從來不主動進攻人類或其他動物。隻有當人類或其他動物傷害它的時候,它才被動反擊。白肢野牛的嗅覺很靈敏,在開闊地帶,順風時它能嗅到三四百米以外人的氣味,這時它就遠遠避開,而不是主動出擊。如果人把野牛惹急了,情況就不一樣了,它就會向人猛衝過來,用它的尖角將人挑起來,狠狠地摔在地下。但是有經驗的獵人也有對付的辦法,當野牛衝來時,獵人就迅速平躺在地上,野牛的角就挑不到他了。而且野牛既不會咬人,也不會用它那有力的腳踩人,充其量在獵人身上拉一堆屎、撒一泡尿以示懲罰。野牛也會與人鬥智,當人傷害它時,有時它假裝逃跑,實際上跑了一段又迂回到路旁的密林中埋伏起來,等人走到埋伏地點附近,它就立即衝過來報仇。
白肢野牛那對誘人的角非常值錢,它的肉可吃、皮可製革,招致許多當地居民捕殺它,因此它的數量越來越少,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野生動物,我國已把它定為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披毛又披鱗的河狸
河狸又稱海狸。在分類學上屬於脊椎動物,哺乳綱,齧齒目,河狸科。
世上的河狸有兩種。一種稱為“北美河狸”產於北美地區。另一種稱“歐洲河狸”產於歐洲,我國新疆、內蒙地區也有分布。
河狸身體較大而短,身體長約70厘米~130厘米,體重20公斤左右。體表覆蓋著又粗又亮的長針毛和濃密柔軟的絨毛,露在外麵的毛為黃棕色,毛的顏色越靠近皮膚越深,接近皮膚處至暗褐色,但腹部毛的顏色比背部毛色淺。四肢由一對前肢和一對後肢組成,前肢和後肢有較大區別。前肢短小靈活,適於抓握物體,後肢較為發達。四足呈黑色,後足較前足大,而且長有蹼,利於水中遊泳。河狸最大的特點要算是它的尾了。它的尾寬而扁平,形狀似長橢圓形。更有趣的是它的尾無毛,上麵覆蓋著角質鱗片。看來河狸的身體和尾是極不協調的,它的尾好像是被人安上去的。就是這根尾,使河狸於水中遊泳的時候,起到了舵的作用。如果你記住了河狸的這個特點,那麼在眾多的動物群中,是不難把河狸認出來的。
河狸的前門齒相當發達,而它的門齒總是在不斷地長。為了防止門齒過長,不利於咬啃物體,河狸需要不斷地磨研它的牙齒,才能保持一定的長度來發揮門齒的作用。
河狸的頭部較圓,頭與身體連接的部分很短,也就是說河狸的頸很短。河狸頭上長著一對極小的眼睛,還有一對小而圓的耳朵,耳內密生有帶油性的絨毛,可以防止水入耳中。另外還有一對鼻孔,鼻孔內有能自動開閉的瓣膜,可防止水進入鼻孔。河狸身體的這些特殊的結構特點,對於它在水中生活是極為有利的,這就是結構對環境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