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鸛每年產卵一窩,每窩產卵3-5枚,卵為橢圓形,乳白色,上麵分布有淺橙黃色的隱約斑塊。卵重約60-70克,比白鸛的卵小得多。雌雄鸛輪流孵卵,以雌鸛為主,孵化期為36-38天,雛鳥出殼後,雙親共同育雛,雌親鳥常留在巢內照看幼雛,而雄親鳥則外出覓食,回來時不立刻把食物送入巢中,而是在離巢幾米遠的地方休息,觀察動靜,然後再把食物吐在巢中,一般要分三次吐完。每日平均要喂食三次,有特殊情況,比如受到驚擾,可以暫時不喂食。經過60-70天幼鳥便可離巢獨立生活。到了9-10月份進入青年期的黑鸛便可跟隨它們的雙親飛到南方越冬。

黑鸛分布於我國的大部分地區。我國東北、華北、甘肅等地為繁殖區,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及台灣等省則為越冬區。在歐洲、蘇聯也分布有黑鸛。

黑鸛是珍稀觀賞鳥類,野黑鸛膽小怕人,但在動物園內較為容易飼養。黑鸛被列為世界瀕危鳥類之一,我國把黑鸛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鳥類明珠——朱鹮

朱鹮又稱朱鷺,紅鶴。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脊椎動物,鳥綱,鸛形目,鹮科。

朱鹮是世界公認的瀕危鳥類。據文獻記載,朱鹮曾廣泛分布在亞洲東部。蘇聯的南部,中國的東北、長江下遊、秦嶺、台灣島及日本諸島,都有過朱鹮的蹤跡。自20世紀30年代起,人類大量的捕殺鹮,使之變為自己的美味佳肴;再加上棲息地的樹木被人類濫加砍伐;還有一些動物如烏鴉、豹貓、青鼬、猛禽等經常捕食,使得朱鹮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分布區明顯縮小。到了50年代朱鹮基本絕跡了。到1982年8月為止,日本隻剩下2隻,我國的野生種僅有7隻。這7隻朱鹮的發現還有一段複雜經曆。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組織了一個調查小組,在1978年秋季開始,前後用了3年的時間,踏遍了萬水千山,克服了重重困難,行程五萬餘公裏,曆經遼寧、安徽、江蘇、浙江、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九省,終於在1981年5月23日和5月30日,在陝西省秦嶺南坡洋縣的金家河山穀,和距離金家河兩公裏的姚家溝一帶的海拔1200-1400米的山林中發現了尚存的朱鹮營巢地。金家河有一對成鳥,四枚卵,但育雛沒有成功,姚家溝的巢中發現三隻幼鳥。這證明朱鹮在我國不但沒有絕跡,而且還有繁衍後代的能力,拯救這種珍鳥免於絕種有了希望。

朱鹮自從被發現以後,世界各國的動物學家們把保存朱鹮的希望寄托到中國身上。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在姚家溝建立了一個“秦嶺一號朱鹮群體觀察站”,在朱鹮棲息的青桐林畔搭了觀察棚。他們24小時值班,日夜用望遠鏡及其他儀器觀察記錄朱鹮的全部生活情況,研究朱鹮的生活習性,為以後朱鹮數量的增加,提供了寶貴的信息。

朱鹮的幼鳥羽毛顏色發灰色,隨著幼鳥的長大,羽毛顏色逐漸變為白色。前麵提到的《中國東部的鳥類》一書曾說,朱鹮有兩種類型:白色型和灰色型的,這種說法不正確,所謂兩類,實際上指的是它的成鳥和幼鳥。

朱鹮是一種美麗的中型鳥類,稱為東方鳥類的明珠。它體型較為肥碩。遠遠望去朱鹮的體羽為白色,走近觀看全身雪白的體羽中的羽幹、羽基、翅膀邊緣的飛羽都略帶淡淡的粉紅色,初級飛羽為鮮豔的粉紅色,閃爍著晚霞般的光輝。它的額頂和麵頰都裸露無毛,且為朱紅色。長長的喙略向下方彎曲,為黑色,喙尖為朱紅色。後枕部有十幾根冠羽,冠羽柳葉形長而下披,觸及到後背部,別有一番俏麗的韻致。它的腿和腳都為桔紅色,和它頭部的朱紅色遙相呼應。朱鹮的虹膜也呈淡紅色。朱鹮的全身色彩基調為紅色,有深有淺,恰似化妝師精心妝扮的披著頭紗的新娘,真是吉祥、喜慶之鳥。

朱鹮身長60-80厘米,體重1.5-2公斤,為中等體型的涉禽。

朱鹮棲息在沼澤、水田、河灘、溪流附近,多為群體活動。互相之間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夜晚在高高的大樹上棲宿過夜。朱鹮休息的時候,常呈“金雞獨立”的姿勢,並且轉動它那長度適中的頸部把喙插入背部的羽毛中,像是盤頭養神,又像在向人們展示它那美麗的冠羽。朱鹮隻有在白天才共同外出覓食,它們朱鹮的種群數量正在逐漸增加主要到水田、河溪、沼澤地中以魚、蝦、泥鰍、青蛙以及軟體動物為食。它尤其喜歡吃泥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