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一的選擇:持續發展
中國的人口問題和環境問題是長期積累而形成的。盡管80年代以來,我國在協調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相互關係方麵做了艱苦努力,然而,擺在我們麵前的依然是那些存在已久的種種困難和問題,我國人口、資源、環境方麵依舊麵臨著威脅民族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多重困境和危機!
怎麼辦?人口和環境的基本國情和趨勢,以及中國人口和各種資源環境要素之間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衝突表明,為了克服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製約,逐步協調人口與環境的關係,我們隻有而且必須選擇一條非傳統的、適合我國特殊國情的經濟發展模式,並在控製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麵,繼續做出持久而艱苦的努力。這條路就是廣為流行的“持續發展”的戰略。
展望20世紀未來的幾年,我們的形勢是嚴峻的:
人口方麵由於基數龐大,每年淨增人口將達1500多萬,即使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到20世紀末總人口仍將達到12.5億,而且人口素質在短期內難以明顯提高,這無疑將嚴重阻礙經濟的迅速發展。
環境質量和環境保護方麵,由於資金有限、欠賬太多,改善環境質量、控製生態破壞的任務還相當艱巨。如果環境政策執行得好,估計需要10—20年才能控製環境汙染,到二十一世紀才能開始恢複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否則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現象仍將蔓延。同時,目前臭氧層破壞、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毒化學品越境轉移等全球環境問題也對我國提出了新的挑戰。
自然資源方麵,隨著人口的增長及經濟發展需求的增加,我國各種有限資源的供需矛盾仍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存在,而且存在逐步惡化的趨勢,特別是對於土地及淡水這些較難增加的資源而言,其負荷將繼續加重。
社會經濟發展方麵,確立了三步走的戰略方針:解決溫飽、達到小康、基本實現代化,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力爭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個發展戰略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目前我國經濟實力相對巨量人口的需求而言,仍然很低,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將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狀況的改善。
綜上所述,我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都處於比較緊張的狀況,而且它們相互牽製、相互製約,每一方麵可以回旋的餘地都很小。在這種“硬”約束、“緊”運行的狀態下,若要在某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那麼其他領域也將取得相應發展;反之,如果搞“單項突進”則在中國國情下注定會失敗,而且在其他方麵將造成巨大損失。如過去一段時間由於著眼於經濟上的“趕超”目標,再加上實行傳統的經濟發展戰略,不惜犧牲一部分資源家底和環境質量去追求若幹工業指標的增長,結果是工業不僅沒上去,環境資源卻付出沉重的代價。像這樣失調的例子不勝枚舉,其教訓是慘痛的。
由此可見,我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隻有比較平衡的發展,相互協調、相互銜接,兼顧當前與未來的總體利益,才能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這種協調就是“持續發展”的前提,就是“持續發展”的本質所在。
我們的方針
20世紀80年代伊始,為了解決當代人類麵臨的三大挑戰:南北問題、裁軍與安全、環境與發展,聯合國大會成立了由當時的西德總理勃蘭特、瑞典首相帕爾梅和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為首的三個高級專家委員會,分別發表了“共同的危機”、“共同的安全”和“共同的未來”三個綱領性文件。文件中不約而同地提出了為克服危機、保障安全和實現未來都必須實施持續發展戰略的結論,並提出“持續發展”是21世紀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正確處理與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相互關係的共同發展戰略,是人類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惟一途徑。“持續發展”的最廣泛的定義是:
“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這個定義有兩層含義:一是優先考慮當代人,尤其是世界上貧困人民的基本需要;二是在生態環境可以支持的前提下滿足人類眼前和將來的需要。由於“持續發展”關係到當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關係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關係到經濟的持久增長,關係到社會的安全繁榮,因此它立即引起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的重視和關注,被各國政府和各國際組織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