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經常出現的另一種情況是,你的工作也許更多要求你發揮性格中的第二色特性,這會讓某些人誤以為自己的次色是主色,其實那隻是因為運用次色的機會較多而已。比如,一個藍+綠的客戶服務人員,在工作中,他的職業可能更多需要用到綠色的耐心、柔和、傾聽等技巧,日久天長,他反而忽略了自己的藍色動機,而片麵地認為自己的性格是綠色。
第四,文化和習慣的影響。
“我是男孩,我必須勇敢;我是男孩,我必須堅強……”這是幾年前某小學推出的“男子漢誓詞”。據報道,為使全校800多名小男生成為真正的男子漢,開學第一天便舉行了打造“男子漢”行動的誓師大會。什麼叫真正的男子漢?我想質疑提出誓師大會口號的人“真正的男子漢”的定義是什麼?我們已經知道,以性格的角度而言,黃色的勇敢和堅強是與生俱來的,而其他三種性格在這兩點上都無法與黃色相抗。那是否意味著,如果男性想要成為真正的男子漢,就必須要做黃色?如果我們做不到黃色那樣,是否我們就不能被稱為男子漢?如此看來,豈非黃色的男子天生就是幸福的,黃色的女子天生就是可悲的?
在古代版中,對女性從來是要求“大家閨秀”與“小家碧玉”二選其一,看來隻有綠色女性的天性可以完全符合那三從四德的品性。按照現代版的要求,男人應該成熟穩重,因此當紅色男性落淚痛哭時,勢必被外界指責為“不夠男人”,而女性的情緒化卻能被這個社會所接受。一旦性別角色受到嚴格地規範,不但溫柔而被動的綠色男孩被期待成為運動員,調皮而喧鬧的紅色女孩也常被人斥責為不像好女孩一樣文靜、端莊、柔順。孩子因為自己的性格不是父母和老師印象中的好形象,而感到自卑不如人,這可能會造成長遠而破壞性的影響。這種負麵的自我評價可能產生許多有害的態度和行為,包括不滿意的個人關係和不正確的自我認知。
1992年,一對夫婦出版了名為《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的書。這本書表示,“許多女性覺得自己沒用,或因無法在男性領域中,與之一較長短而沮喪。其實沒必要貶低自己的能力,女性不是失敗者,隻是她們擅長的事與男性不同而已”。事實上,該書中強調的“能力”與本書完全不同,在“FPA性格色彩”的世界裏,排除男女兩性在生理與思維能力方麵的差別外,以性格的特質來講,男女毫無二致。我一直認為:無論男女,人與人的本質差別大多存在於性格差異,而非性別差異。
地域文化的影響在我的訓練和演講經驗中,除了經常被問到“男女的性格色彩分布有沒有差別”外,同時一定被附帶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不同地區的人在性格色彩的分布上有沒有差別”,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是,幾乎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人們普遍的觀念是:中國人與美國人是不一樣的,中國人應該綠色性格分布最多,而美國人多黃色,就像人們認為德國人中藍色應該比較多一樣。就算是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也是完全不同的,南方人整體上應該是藍色或綠色多,北方人應該是紅色或黃色多。
那麼,讓我來向你彙報,我所見到的真實情況是:當我在北京培訓時,北京人對上海人嗤之以鼻,認為上海人比孔方兄還小氣,上海男人不像男人(注意,這裏人們已經開始有了對“男人”的自己的定義),怕老婆,娘娘腔,打架動口不動手,所以定是那藍色的多;當我在上海培訓時,上海人認為東北人個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肯定基本上是紅色和黃色;當我在東北培訓時,人們認為廣東人愛吃不愛穿,所以邋遢的多,偏向懶惰但賺錢功夫卻是了得,所以要麼綠色多要麼黃色多。事實上,各地情況相差無幾。
如果你有以上同樣的觀念,就證明你也在“性格”與“文化習慣對於行為的影響”這兩者間畫上了等號,這對於理解人性的本質是一個巨大的誤區。南北方文化曆來有所不同,自古北方尚武南方崇文,故北方多出皇帝南方多出才子。北京皇城根腳下的“政治文化”與上海十裏洋場下的“洋買辦文化”自然有所不同,文化對人的行為心態的影響與性格本質並無瓜葛,但在行為上的影響的確存在。當年在成都與深圳麵對兩群同樣是紅色性格的人進行培訓時,我明顯感受到深圳的紅色在表現方式上更加熱情、活潑、積極、興奮,這與深圳這個城市中“移民文化”強調的張揚和成都這個城市的“休閑文化”中滋養的平和之間的差異密不可分,但並不代表他們兩地的紅色性格有任何本質差別。所以,當你在閱讀坊間關於不同地域的性格差別的書籍時,要小心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