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番外·餘韻(1 / 2)

永平紀事

永平七年正月初五,流星大如杯,從織女西行,光芒照地。同月廿十,皇太後陰麗華崩,終年六十。柩將發於殿,髃臣百官陪位,黃門鼓吹三通,鳴鍾鼓,天子舉哀。

皇帝欲尊諡號,公卿上奏曰:“漢世母氏無諡,皇後以帝諡為稱即可。雖呂氏專政,上官臨製,亦無殊號。”

皇帝駁道:“呂氏、上官豈可與朕母比製?”

眾臣無言以對,遂定諡號——光烈!

冠帝諡曰“光”,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

司空告光烈皇後諡號於祖廟。

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司馬門。寢殿、鍾虡皆在周垣內。堤封田十二頃五十七畝八十五步。

二月初八,原陵墳土啟封,墓道開通,羨道開通,皇帝於便殿拜謁,太常引導光烈皇後靈柩進入墓道,除去喪杖。帝後靈柩左右並列,同穴共寢。中常侍手持喪杖,皇帝至光武帝、光烈後柩前,伏地跪哭。

永平八年,冬,十月,北宮改建完成。

北宮與南宮比肩相望,各宮殿奢華氣派,亭台樓榭,元泉冽清,宛若人間仙境。北宮落成後,皇帝詔令掖庭遷入北宮居住,南宮內原先光烈皇後居所西宮封存,光烈皇後生前所用之物,一概遵照原樣擺放,宛如在生。

是年,使者出使西域返回,迎天竺沙門佛學,傳布中國,雒陽始建佛家第一寺——白馬寺。

永平九年,廣陵王劉荊言行放肆,意欲造反,皇帝念在手足之情,不予追究。

永平十年,二月,廣陵王劉荊畏罪自盡。

永平十一年,春,正月。

沛王劉輔、楚王劉英、濟南王劉康、東平王劉蒼、淮陽王劉延、中山王劉焉、琅邪王劉京進京來朝。

劉蒼至雲台拜謁二十八功臣像,見二十八人之後又添加了王常、李通、竇融、卓茂四人的畫像,一共三十二人,卻唯獨不見馬援。

當年馬援蒙冤,在朝外或許是個不可言傳的秘密,但在他們,早已是心知肚明的事。

“當年涉及之人,如今俱已不在,何不趁此替馬援平反?向天下昭告馬援功德,以顯皇後一片孺慕孝心?”

皇帝聽後並不回答,隻是看著那些畫像,回眸衝東平王意味深長地一笑,笑容頗為含蓄。

東平王先是一呆,隨即恍然。

永平十三年,楚王劉英謀逆謀反,群臣奏誅,皇帝不忍為之,遂廢劉英王爵。特赦許太後仍留住楚宮,賞賜湯沐邑五百戶。新郪侯郭嵩、發幹侯郭峻,連坐出獄,皆國廢。

永平十四年,押解至丹陽郡時,前楚王劉英自盡。因劉英一案牽扯入獄者,從雒陽皇親至侯爵,到各州各郡的鄉紳豪傑,多達數千人,或誅殺,或貶逐,時世人稱之為“楚獄”。

五月,封已故廣陵王劉荊之子劉元壽為廣陵侯。

永平十五年,淮陽王劉延,大逆不道,詛咒天子。

罪名查實,群臣奏請誅殺劉延,皇帝感念劉延罪名較劉英輕,改封劉延為阜陵王,食邑僅為兩縣。

永平十六年十二月三十,夜。

漏壺內的沙礫無聲無息地滴落,皇帝站在西宮廡廊下的台階上,靜靜地仰望蒼穹繁星,默默無語。

馬皇後從身後走來,屏退開侍女,輕手輕腳的將一件貂裘披在了他身上。皇帝沒有動,仍是癡癡地凝望著潑墨似的夜空。

世事繁華,一息轉瞬。

原來已過了十年。

他的掌心中緊握著一塊辟邪掛玉,潤滑的表麵不知被他粗糙的指腹磨過多少次,每次端坐朝堂麵對公卿們紛亂的奏諫,無法得出一個令他滿意的結論時,他便會不自覺地撫摸這塊玉佩。他知道他們每一個人在私底下所做的小動作,有些令他感動,有些令他惱恨,靠著小塊小東西背後龐大的力量,他甚至將外戚勢力監控得不敢輕舉妄動。世人皆說,這位漢朝繼任光武的天子,政察奸勝,帝性褊察,喜好以耳目隱發為明,公卿大臣無不遭到斥責。

他的脾氣很大,無法做到像父親那樣寬厚溫柔,不論遇到什麼樣的事總能微笑示人。他更像母親,碰到大臣做錯事,甚至會忍不住拿手杖打人。也難怪被打的那位郎官藥崧會在捱不住打的時候鑽到床下和他對質,說從沒見過有哪個皇帝居然會親自動手打郎官的。

掌心的玉被捂得滾燙,他不禁無聲地笑了起來。

他的母親……光烈皇後陰麗華。

小的時候,他常常和弟弟妹妹們埋怨,說母親的脾氣太烈,如今看來,自己身上流淌的血液真的全是拜她所賜。

他的確是很像母親的吧?可他自問為帝十七年,兢兢業業,上對得起列祖列宗,下對得起黎民百姓。他永遠不敢忘父母臨終囑托,一生的追求都在努力做一個好皇帝,無愧做這個秀麗江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