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5年,列文虎克經過多年的辛勞,終於磨製出一塊滿意的透鏡,用它製成的顯微鏡放大率超過了200倍。列文虎克用它來觀察一滴積貯的雨水,驚奇地發現其中有許多活動著的小生物。這數不清的小生物,有的像曲線,有的像小棍;有的長著毛,有的有小尾巴。它們仿佛魚兒往來穿梭不停,波浪似的在扭動、舞蹈。這是人類第一次見到的微生物世界。
萬分興奮的列文虎克還有些不滿意:由於光線較暗,被觀察物不很清晰。他反複琢磨後,利用光線折射原理,在物鏡下麵裝了一塊銅板,上麵鑽了一個孔,使光線從這裏反射在被觀察物上,觀察效果極佳。
一項偉大的發明在一個極平凡的看門人手中誕生了。英國皇家學會大感驚奇,特地派12位科學家乘船渡海前來荷蘭考察。他們在用顯微鏡仔細觀察了水中的小生物後,確信列文虎克製造出了“魔鏡”,能看到前人從未見過的現象。後來,就連英國女王也知道了,向他提出要求,希望用他發明的“魔鏡”親眼看一下那些“小生物”。不久,列文虎克這位文化程度不高的看門人被英國皇家學會吸收為國外會員。
在一個隆重的場合,一位記者問他:“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列文虎克伸出了因長期研磨透鏡而滿是老繭和裂紋的雙手說:“秘訣就在這裏。”
後來,列文虎克在即將離開人世前,把精心製作的26台顯微鏡獻給了英國皇家學會,其中倍數最大的能放大300倍。時至今日,這些顯微鏡仍被完好地保存著。1723年8月26日,91歲的列文虎克去世了,德爾夫特市政府為這位看門人——發明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外行發明了重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6年7月,英法聯軍發動了後來在戰爭史上極為著名的索姆河戰役。它的著名,不僅僅由於其血腥——雙方激戰4個月,共死傷130萬人,還由於該戰役使用了兩種對20世紀的戰爭影響極大的新式武器。其中一種的亮相是在戰役發動的第一天。
7月1日,10萬名精銳的英軍躍出塹壕,高聲呐喊著越過彈坑累累的開闊地帶,向德軍撲去。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德軍陣地竟一片寂靜。可這令人產生不祥之感的寂靜並未持續多久,突然,“噠噠噠”,清脆的槍聲炒豆般地響了起來,一時間,就像有無數的人同時點燃了中國人過去時放的鞭炮,幾乎要將戰場上每個人的鼓膜震破。
啊,太悲慘了,英軍士兵一排排倒了下去,進攻被徹底瓦解了。事後統計,在這一天之中,英軍傷亡官兵竟達57000餘人。
機槍是一種帶有槍架或槍座,能實施連續擊發射擊的自動槍械。它與步槍、手槍不同,它一出世就是自動武器,可以說是一切自動槍械的鼻祖。
步槍在戰場上出現以後,人們為了加強射擊火力,曾想過各種辦法,其中之一是采用增加槍管的辦法。有人將好幾支槍管排起來裝在一起,叫做排槍,但使用起來頗不方便。
拿美國人加特林發明的加特林排槍來說吧,它有10根槍管,利用手柄和鼓輪使槍管轉動,鼓輪轉動時,傳動機構完成打開槍機、裝彈、閉鎖和擊發動作,緊張操作時,一分鍾可發射數百發子彈,有較大的威辦。但是,雖說日本人在日俄戰爭中曾用這種排槍給俄國人以重大殺傷,可它既大又笨,需要配備4名射手用手拚命搖動才能射擊,這當然要影響到它的使用。
不過,加特林排槍日後也給馬克沁發明理機槍以很多啟發。
在兵器發展史上有一個有趣現象:許多重大的發明或突破,往往不是由武器專家,而是由一些“外行”來完成和實現的。重機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海勒姆·馬克沁出生於美國一個貧困的家庭,14歲就輟學進廠當了學徒,但他勤奮好學,一邊做工掙錢,一邊堅持自學,後來成為電氣機械發明家。馬克沁是在無意中加入到武器發明者行列之中的。在一次去歐洲考察的時候,馬克沁看到軍人在操作多管排槍,這種武器的威力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這種武器的笨重和操作不便也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