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與生物學家相約(6)(2 / 3)

首先他在船尾布置了一張網,捕獲各種各樣的水生動物,然後將它們逐一鑒定,解剖登記入冊。

正當達爾文愉快地忙碌的時候,突然天空陰暗起來,海麵上風浪狂起,船隻劇烈地顛簸著,他頓時感到天旋地轉,無法站立,一個勁地嘔吐起來。水手們見到這種情形,不禁擔心地說:“這可怎麼辦?還剛剛開始呢,今後的遠航……”達爾文堅定地回答:“不要緊,我一定會戰勝它!”話音剛落,“哇——”又吐了起來。大家趕緊把他扶到艙裏的吊床上休息,達爾文對水手們說:“謝謝你們了,請放心,如果這次航行半途而廢的話,那麼,我將來在墳墓中也絕不會安息的。”追求科學真理的理想激勵著達爾文,他充滿了戰勝困難的堅強信念。暈船的痛苦算得了什麼!水手們一走,他又開始工作了。

達爾文實踐了自己的諾言,堅持不懈地工作著。他把每天所觀察到的各種現象都準確、詳細地寫進了航海日記和考察筆記。並且一遇到機會,就把它們寄回英國。這個工作持續了將近5年,直到航程結束。即使旅途中發燒不退,病了兩個多月,日記也從未間斷過。

在達爾文的航海日記中,記載著極其豐富生動的考察事實。

1832年2月16日,“貝格爾”號到了佛得角群島,達爾文入叢林,攀懸崖,涉草地,搜集各種珍貴的動植物標本,挖掘古生物化石,“沒有偷閑過半個小時。”群島上鋪滿大地的奇花異草,千種彩蝶,萬類昆蟲,常常讓達爾文樂而忘返;千差萬別的珍禽奇獸,古怪的化石獸跡,又常常使達爾文處在“非常驚奇”之中。是什麼力量把大自然裝飾得這樣錦繡多嬌?是什麼緣故使得很多動植物種類,古代的和今天的,雖近似但又不同呢?難道真像神學院的老師在講述《聖經》的時候所說的,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嗎?他還記得自己不久前給船上水手們複述這些說教時,水手們捧腹大笑的情景。是啊,見聞廣博的水手為什麼覺得可笑呢?達爾文決心找到答案。

在航行考察中,達爾文除了采集標本、化石外,還很重視向當地勞動群眾學習求教。

有一次,一位高僑人對他說:“我們這裏的雌鴕鳥總是成群地把蛋下在同一個巢裏,等到有20到40個蛋的時候就讓雄鳥孵化,而雌鳥又集體到另一個巢下蛋去了。”

達爾文聽了將信將疑,便親自做了實地調查。原來雌鴕鳥每隔三天才下一個蛋,假如一隻雌鳥把每次排卵期的十幾個蛋全部下完再自己孵化,那麼,先下的蛋在高溫環境裏早就變壞了。此地鴕鳥的這個習性正是對當地炎熱氣候的一種適應表現。

達爾文還從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居民口中知道了很多的事例,使他感到動物和自然界之間存在著一種密切的關係。

1833年8月,達爾文在朋塔阿耳塔進行化石的挖掘工作。有一天,人們挖到了一種劍齒獸的化石,它的身體像大象,牙齒卻小得像老鼠,眼睛、耳朵和鼻孔又像水中的海牛。達爾文看到這個“怪化石”感到十分驚奇。

“為什麼現代不同類型動物的特征,集中在古代同一種動物身上呢?”難道,現在不同的動物是從古代某種動物演變來的?可是,《聖經》上談的卻是萬物不變,他不能不懷疑上帝創造萬物的說法了。

1835年9月,“貝格爾”號來到了加拉帕格斯群島。這個群島共有大小10個相鄰很近的島嶼,島上小鳥甚多,一下子把達爾文吸引住了。他觀察了島上所有的26種小鳥,發現都與大陸上的鳥類相仿,但由於島嶼的不同而各有差異。他仔細觀察確認,這26種小鳥,有25種是變種,這些島上原來沒有鳥類,後來,有人從外地帶來了一種,在各島上不斷繁殖變異,形成了現在的各個種類。

群島上的植物沒有美麗的花朵,所有的昆蟲也都和植物一樣,呈現著沙漠生物的色彩。達爾文認為,這是由於這樣的生存條件適宜這種樣子。

幾年的爬山涉水考察,達爾文耳聞目睹了生物界大量變異的事實,他終於拋棄了《聖經》上關於物種不變的論調,提出了“物種是逐漸變化的”觀點。

1835年底,“貝格爾”號駛離了加拉帕格斯群島,穿過太平洋,經過澳洲南沿,越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勝利返航了。

1836年10月2日,達爾文激動地跳下了帶給他豐碩成果和嶄新思想的“貝格爾”號軍艦,登上了闊別五年的祖國大地。

“物種是可變的!”這是達爾文經過航海實踐得出的結論,也是他艱苦卓絕的勞動結晶。

達爾文雖然在航行期間形成了物種可變的科學見解,但物種為什麼會變化,各種生物之間有什麼聯係,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

於是達爾文在醉心研究五年中搜集到的化石、標本,整理“旅行日記”的同時,他訪問老農、育種家、園藝家,傾聽他們介紹人工選育良種的經驗,並親自參加實踐,養了許多鴿子,研究家鴿品種起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