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與生理學家相約(3)(1 / 3)

古代的人們往往把生病看作是因鬼怪作祟所致。生病後不找醫生而找巫婆來除病。孫思邈不信這些,明確指出:“針藥及時,將能調理,委以良醫,病無不愈”。他提倡講究衛生,發展預防醫學,竭力主張把預防醫學同醫療學結合,把疾病消滅在發生之前。他提倡鍛煉身體,指出這是防病、健體,益壽延年的重要手段。至今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孫思邈強調個人要注意飲食衛生:肉食要新鮮,要煮爛了吃;吃飯要細嚼慢咽,不要吃得過飽;飲酒要適量;晚飯不要多吃,飯後要漱口;不要蒙頭睡覺;要常洗澡常換衣服;養成不隨地吐痰的習慣;要常勞動,但不要過分疲勞等等,做到預防為主。

醫生開方要“藥到病除”,必須熟記藥物的性能和用量。孫思邈對許多藥材親自探究,有些還自己動手種植、采摘、炮製,還注意吸收外國的醫藥學說和藥物,以提高醫術和擴大用藥領域。孫思邈重視“食療”。如用胎盤治療各種虛症;用羊、牛、兔肝治夜盲症;用海藻等治甲狀腺腫大病。對“腳氣病”進行分類。對其中因缺維生素B一類的病人,用食穀糠皮等食物來治療。這較歐洲人1642年提出腳氣病早了一千餘年。對治療大葉性急性肺炎、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病都居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至今仍有很高的醫療價值。

對於養生學,孫思邈進行了全麵的總結,發展了唯物的養生長壽學說,形成綜合性的實用科學養生體係。他的養生長壽理論和方法適合人類的需要,易於接受和實行。孫思邈反對以服食“仙丹”來追求“長生不老”的幻想;主張通過提高精神素養,調節生活規律、改善生活環境,重視飲食忌宜,配合各種鍛煉以及服食必要的藥物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他的調氣、按摩等許多方法對後代的氣功、八段錦、延年益壽六字訣等都有極大的影響。

孫思邈以醫濟人。他的高尚醫德和精湛的醫術為後代所崇敬。為表達對孫思邈的崇敬,人們尊稱他為“藥王”。把他曾隱居的耀縣五台山改稱“藥王山”,並在山口建“藥王廟”。在其他許多城市中也建藥王廟或在大廟裏建藥王殿奉祀孫思邈,把孫思邈作為自己健康的保護神。許多有關孫思邈的神話也流傳至今。其中一則是:

有一隻白額大虎臥倒在孫思邈家門口。老虎淚汪汪地張著大嘴哼哼。孫思邈領會了這是一隻有病的老虎,是來找自己看病的。孫思邈坦然無懼地走到老虎跟前為它診視。老虎因吃食太猛,骨刺梗塞了咽喉,孫思邈把門上的鐵門環取下撐到老虎的大嘴裏,把骨刺拔出,又揉了些“鐵腳靈仙草”搗爛讓老虎咽下。老虎的病痛頓時消失,張口長嘯一聲感謝孫思邈的醫治之恩。從此每當陽春二月杏花盛開時,這隻老虎就來杏林守護,直到杏子成熟、收獲後方離去。這“虎守杏林”的故事代代流傳。從前遊醫們手戴醫鈴,搖著走街串巷行醫,把醫鈴叫“虎箍”,就來自這傳說。醫鈴也是由孫思邈為老虎治病的鐵門環演變而來的。

人們為表達對中國醫藥史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名醫孫思邈的崇敬,自唐代起,每年二月初二孫思邈故鄉的人們萬人空巷到藥王山上的藥王廟祭祀藥王孫思邈。田漢先生在1959年遊藥王山時,用簡練的兩句詩概括了孫思邈在醫藥上的偉大功績和人們對孫思邈的崇敬:

“千金方使萬人活,蕭鼓年年拜藥王。”

道爾頓發現色盲症

1844年7月26日,一位78歲高齡的老人,步履艱難地走進了自己的實驗室。時間是差一刻九點,從21歲到今天,57年來,他每晚都是在這同一時刻記錄下當天的氣象數據。隻見他用微微顫抖的手拿起筆,記下氣壓計和溫度的讀數,並在表的最後一格裏記下“微雨”。當他起身欲走的時候,發現還沒寫上日期,於是便又坐下了。從此,他再也沒有起來。

這位以生命的字跡完成最後一項科學實踐的老人名叫約翰·道爾頓(John Dalton,1766~1844),是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也是第一個係統研究色盲症的人。

從貧寒家庭裏走出來的氣象學家

1766年9月6日,約翰·道爾頓出生在英格蘭北部一個名叫伊格爾斯菲爾德的窮鄉僻壤。他的父親是個貧苦農民兼織毛呢為生。母親除家務外幫助父親種田。由於收入微薄又要養活六個子女,家庭經濟相當拮據。盡管家境貧寒,但當道爾頓六歲時,父母還是想方設法讓他上了本村的教會小學。在學校裏道爾頓的學習成績並不突出,但他好學深思,有股韌勁,解不出難題決不罷休。每當一些同學為老師留的教學題叫苦連天的時候,道爾頓就自己獨坐在一旁冥思苦想,即使老師有時想提示他一下,也被他頭也不抬地拒絕了。常常一坐就到天黑,教室裏空蕩蕩的,隻有小道爾頓獨自陪伴著那昏暗的燭光,對此,他的老師弗萊徹先生稱讚說:“在教友會的孩子中間,就思想的成熟而論,誰也比不上約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