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唐代以來經紀人的正式稱謂主要有?
答案:
“牙”、“牙人”、“牙商”等。
聚沙成塔:
經紀人為什麼稱作“牙”呢?原來是由於一時字誤而以訛傳訛,遂約定俗成,流傳了幹餘年。此“牙”係“互”字之誤。古代貿易稱“互市”,商人稱“互郎”,“牙郎”乃由“互郎”訛衍而來。“牙”與“儈”均指經紀人,所以合在一起稱為“牙儈”。
清末民初,上海俗稱經紀人為“掮客”。掮(qián),本指以肩扛物,用稱經紀人,應當含有常言所說的“一手托兩家”之義。
現代口語又稱經紀人為“跑合的”,近年又有“對縫的”之說,即“跑合對縫”作中間商。有的也直稱為“介紹人”或“中間人”。
我國曆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是?
答案:
宰相。
聚沙成塔:
宰相,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丞相、相國、大司徒、中書命、尚書命、參知政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等多達幾十種官名。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宰相作為官製首次確定下來。隨著封建國家的發展,宰相製一直沿襲了兩千年。
中國古代朝廷中最尊貴的三個官職的合稱是?
答案:
三公。
聚沙成塔:
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學家據《尚書大傳》《禮記》等書以為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據《周禮》以為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秦不設三公。從武帝時起,因受經學影響,丞相、禦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采納何武的建議,將禦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俸祿提高到與丞相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製。新時,沿襲了西漢三公製。東漢初仍設三公官。
公元208年,曹操罷去三公而又置丞相、禦史大夫,操自為丞相。兩漢時實行了兩百年之久的三公製至此遂告終止。曹魏重新恢複三公之製。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三公依然位居極品,且開府置僚佐。但實權則進一步向尚書機構轉移。至隋,三公不再開府,僚佐全部撤銷,完全變成虛銜或“優崇之位”。
“三省六部”指的是?
答案:
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聚沙成塔:
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製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察舉是漢代選官的一種主要辦法?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察舉又叫作薦舉,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高級官員根據考察,把所謂品德高尚、才幹出眾的平民或下級官吏推薦給朝廷,授予他們官職或提高其官位。察舉是漢代選官的一種主要辦法。
據《漢書·高帝紀》記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邦詔令諸侯王和地方郡守,要他們察訪民間德高望重的人,並親自去探視勸勉,安排車輛送這些人到京城相國府來報到。這道詔書表明劉邦已意識到,在新的和平統一的局麵下,需要采取一種與之相適應的新選官製度來維護自己的統治。這就是察舉之法。
漢文帝以後,這種察舉的辦法逐漸形成製度,但是並沒有固定的時間舉行。一般多是在發生了自然災害,或出現日蝕、地震等情況時,皇帝表示引咎自責,同時詔令朝廷百官和地方郡國薦舉人才。
明清時期地方軍政首長稱為什麼?
答案:
總督、巡撫。
聚沙成塔:
總督、巡撫是明清時期地方軍政首長。總督的地位聲望約高於巡撫,但就其設置而言,卻是先有巡撫,後有總督。
巡撫之名,始於明太祖令太子朱標“巡撫”陝西。清代康熙(1662-1722年)以後,全國除直隸、四川外,每省都設一員巡撫,規定了巡撫品級。至此,巡撫才正式成為地方官,但仍遵行舊的兼銜製。
戰亂時期,各地巡撫互不統屬,往往貽誤軍機。為統一調度,就設立了專管軍事的總督。總督性質同於前期的巡撫,兼銜一樣,也不常置。自明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常設兩廣總督以後,才開始了正規的跨省總督製。從此,總督職權日益擴大,兼掌民政,實際上也成為地方軍政首長。
開始在宮廷內閣設置翰林學士的朝代是?
A.隋 B.唐
C.明 D.元
答案:
B。
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