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曆史知識(5)(1 / 3)

最早在唐玄宗時,開始在宮廷內閣設置翰林學士。這原是一般行政係統以外的差遣,不計官階,也無官署,隻是在宮廷內的學士院住宿,以待皇帝不時宣召,代皇帝起草文件。直到唐德宗以後,翰林學士這個職務才日趨重要,由於兼有顧問、幕賓、清客的身份,整天不離皇帝左右,常有進言的機會,有希望參與政務,直至升任宰相,所以為仕途中人所羨慕。後來習慣以翰林學士為清要之選,幾乎不是翰林出身的人就不能正式拜為丞相。

“內閣”始於哪個朝代?

A.隋 B.唐

C.明 D.元

答案:

C。

聚沙成塔:

明代的皇帝朱元璋鑒於曆代宰相職權太重,容易對皇帝的統治形成一定的威脅,決定永遠廢除宰相一官,並撤銷中書省、尚書省,改由六部尚書分擔國務,直接受命於皇帝,以期權力高度集中。但是皇帝個人畢竟不能萬事通曉,又不得不在殿閣之內召集一群顧問。洪武十五年,仿照唐宋舊製,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以其常授餐於“大內”(天子宮殿之內),常侍皇帝“殿閣”之下,起宰輔的作用,為避宰相之名,故名為“內閣”(見《明史·職官誌》)。至今人們稱呼各國處理國家政務的最高行政機構,仍多按此習慣稱為內閣。內閣一詞已成為政府首腦部門的代稱。

節度使的設置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A.隋 B.唐

C.明 D.元

答案:

B。

聚沙成塔:

唐玄宗時,為了加強邊防,防止民族反抗,在邊境設10個節度使,兼管數州軍事。原是臨時職務,遇有軍事行動時,往往需用幾州力量,而各州平行,彼此不能調動,故臨時設節度使,可以節製、調度幾個州的兵力。

節度使一般都是由皇帝派遣京官充任,故都帶有京官和禦史大夫(管監察)頭銜。而且節度使往往兼任觀察使職務,故他們可掌管地方上的軍政、監察等大權,權勢極大,比前朝“使持節都督”權勢更大。遼、金沿用唐製,設立此職,元代廢除。

由民間征聘,或罷官後再授官職的授官方式是?

答案:

起。

聚沙成塔:

古代授官的各種方式:

1)征:招聘授官,尤指朝廷直接招聘受官。

2)辟:招聘授官。

3)選:量才授官。

4)薦:下級向上級推薦授官。

5)舉:選拔。

6)點: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7)簡:任命。

8)補:任命補缺,多指照例補缺。

9)進:升任,尤指高級官員的升任。

10)起:由民間征聘。或罷官後再授官職。

11)贈:對官員的先世或已死的官員授予職稱,封銜。

“清客”一詞大約出現在明、清之際?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清客”一詞大約出現在明、清之際,它是從早前的門客、食客演化而來的。在戰國時代,一些權貴為稱霸天下,招攬各種有特長者,寄食門下,以為驅使,如孟嚐君就有食客三千,其中既有雄才大略之輩,又有雞鳴狗盜之徒。清客其實就是門客、食客的一種,但清客含有清俊雅逸之意,因此梅花的別稱也叫清客。

“明鏡高懸”是由“秦鏡高懸”逐漸演變而來的?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據晉代學者葛洪的《西京雜記》載: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劉邦進入秦都鹹陽宮裏,看到無數珍寶奇物,其中有一塊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胃腸五髒;人有疾病在內,則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因為此鏡出於秦地,故稱秦鏡。又因為此鏡功能奇特,故人們便用秦鏡來比喻官吏清明,善於斷案。後來,不論是清官、貪官,還是糊塗官,為了標榜自己公正嚴明,就都在公堂上掛起了“秦鏡高懸”的匾額。再後來,“秦鏡高懸”逐漸演變為更為通俗的“明鏡高懸”了。這就是“明鏡高懸”的由來。

鳴鑼喝道源於哪個朝代?

A.唐 B.宋

C.元 D.清

答案:

D。

聚沙成塔:

鳴鑼喝道亦稱鳴鑼開道,是封建官吏出行時由人在前驅趕行人進行回避的一種形式。嚴格地說,鳴鑼喝道源於清。清以前各朝的官員出行,隻有儀仗士卒前引傳呼,並不鳴鑼。到了清代,由於城市人口逐漸稠密,儀仗士卒僅呼喝已不能使人立即回避,於是便加鳴鑼。鑼聲頗有講究:縣官上街,儀仗鳴鑼7下,謂之“打7棒鑼”,意思是“軍民人等齊閃開”;道、府級官員上街打9棒鑼,意為“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提督和巡撫上街打11棒鑼,意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若是都統以上官員上街則打13棒鑼,意為“大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

古代的喊冤方式有哪幾種?

答案:

擊登聞鼓喊冤、攔駕(轎)喊冤、臨刑喊冤。

聚沙成塔:

我國專製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秩序,表示聽取吏民諫議和冤抑之情,在傳統的法製上允許喊冤製度的存在。

縱觀曆史,中國傳統法製所許可的喊冤方式有三種。

1)擊登聞鼓喊冤。這是吏民擊鼓喊冤的一種方式。在皇宮的左側置一大鼓,有冤者(往往是蒙冤被押犯的家屬)可擊鼓喊冤,由官員加以記錄上奏。這種製度起於漢朝,而且為以後曆代所效法,並不斷完善。

2)攔駕(轎)喊冤。一般是喊冤者手舉狀紙,跪在皇帝、大臣或官員車駕、轎子所經過的路上,攔駕訴冤,希望能夠除惡扶善,平反昭雪。但是,由於封建官吏貪贓枉法者居多,因此,多數官吏不問冤情虛實,一律先按“衝突儀仗罪”責打十大板,對於不實者更是加重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