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文化教育常識(5)(1 / 3)

其實在我國古代就不乏“神童”,而古代各朝對這些“神童”也是格外重視,一旦發現,就要著意加以培養,並引為皇朝幸事。史學有記,早在漢時朝廷就選拔了一些年齡俱在十二歲以下的“奇童”在太學讀書。唐代科舉則專門設立了“少年班”——童子科,隻要是年齡在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每卷能誦文十通者,就可以人“科”,給予身份。

當然,由於年少不經事,他們雖有功名,卻不能去治民。元代曾規定,凡童子科中試者,一律“錄取”到朝廷的最高學府——國子學裏加以重點培養。

哪個朝代在贍養老人方麵做得最好?

A.漢 B.隋

C.唐 D.宋

答案:

A。

聚沙成塔:

縱觀古今,各朝各代贍養老人的做法差異很大,最好的要算漢代了。西漢初期,國家剛剛恢複安定,皇帝就頒布了養老詔令,凡八十歲以上老人均可享受“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的待遇。漢高祖詔曰,凡五十歲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帶領大家向善的,便可擔任“三老”職務,由鄉而縣,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盡免徭役,每年十月還賜予酒肉。到了成帝建始年間,又將享受這種法定待遇的老人最低年齡降到了七十歲。可見漢代老人是何等特殊!詔書還明確規定,各級官府嚴禁對高齡老人擅自征召、係拘,也不準辱罵、毆打,違者“應論棄市”。

在我國古代,人們常常把一月又叫做“正月”,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人們習慣把農曆一月稱作正月,這是因為在我國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後的第一個月稱作“正月”。

西漢人已經開始吸煙,對嗎?

答案:

錯。

聚沙成塔:

此事見於晉王嘉《拾遺記》卷六:“漢劉向校書天祿閣,夜默誦,有老父仗藜(拄著藜杖)以進,吹杖端,燭燃火明。取《洪範五行》之文,天文輿圖之牒以授焉,向請問姓名。雲‘太乙之精’。”元無名氏《三輔黃圖·閣部》亦載有此事:“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深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倚)青藜杖,叩閣而進見。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然(燃),因以見向,授《五行洪範》之文。”可見老人所燃為“藜”,其“煙”乃藜燃燒後所冒之煙,與煙草和吸煙毫無關係,因此所謂的西漢人已開始吸煙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古代女子的“七出三不出”,最初形成於哪個朝代?

A.漢 B.隋

C.唐 D.宋

答案:

A。

聚沙成塔:

“七出三不出”,是古代中國有關女人被休之問題的。《禮記·大戴禮》雲:“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是為“七出”,也就是說,七條中占了一條,男方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休女人了。《禮記·大戴禮》還雲:“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後富,不去。”是謂“三不出”,也就是女人在三種情況下不得被休。

“七出三不出”作為一種道德禮教,最終形成於漢代;唐代時,變成了法律。《唐律疏義》《元典章》和《清律》都把它納入了法律條款中。

我國古代人稱“稿費”為?

答案:

潤筆。

聚沙成塔:

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了稿酬,不過我國古代人稱稿酬為“潤筆”。“潤筆”一稱最早見於隋代的一個典故:據《隋書·鄭澤傳》記載,隋文帝楊堅曾封鄭澤為沛公,並命內史令李德林就此事寫詔書。李的頂頭上司丞相高潁開玩笑地對鄭澤說:“筆乾了,詔書沒法寫。”鄭答道:“我在外作地方官,聽說有新任命,便馬上回朝,無一文在身,拿什麼來給你潤筆呢?”這便是迄今關於潤筆一詞的最早記載。

盡管如此,但作文取酬卻並不是自隋朝開始的。宋代大學問家王懋林在其《野客叢書》中就提到了這樣一件事:西漢漢武帝時,陳皇後因失寵而轉居長門宮,她聽說司馬相如善寫好文章,便以黃金百斤贈與司馬的妻子卓文君,請她求司馬代其給武帝寫信邀寵。司馬則礙於卓文君的麵子而應命。由於信寫得十分感人,致使陳皇後重新受寵。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至少在西漢時,我國就有“稿酬”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