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德語,一億二千萬人;
10)日語,一億一千萬人。
備注:不過,英語流行最廣泛而又普遍。據統計:全世界大約另有三億五千萬人,都能懂得英語。其次則為法文,凡是外交、藝術或優美一些的文字,都得請教它。
“民族”一詞是外來詞嗎?
答案:
是。
聚沙成塔:
中國古代史籍中,表達民族概念的詞彙,既有民、族、種、人、部、類等單音詞,又有民人、民群、民種、族種、族部、族類等雙音詞;但尚未發現“民”和“族”兩字連用的情況。最先將這兩個漢字連成“民族”的是日本。日本人用它來表達西方Nation一詞。19世紀末期,“民族”一詞從日本傳入中國,並隨著中國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在20世紀初葉得到廣泛運用。
中文裏現代意義的“政黨”一詞是從外國移植過來的嗎?
答案:
是的。
聚沙成塔:
日本人於19世紀60年代末即明治初年,把德文Partei用漢字譯為“政黨”或“黨”。從19世紀70年代起,中國書刊中介紹西方政事時開始使用“黨”和“政黨”。到19世紀末,“政黨”一詞已在中國廣為流行。但是由於中文“黨”字含有搞宗派、結黨營私的意思,還有“君子不黨”之說,所以中國當時資產階級革命派建立的政治組織不稱“黨”,而稱“會”,如興中會、同盟會等。
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一個語係是?
A?郾漢藏語係 B?郾印歐語係
C?郾南亞語係
答案:
B。
聚沙成塔:
印歐語係的使用者幾乎遍及整個歐洲、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還有非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主要語種有英語、德語、荷蘭語、瑞典語、丹麥語、挪威語、冰島語、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愛爾蘭語、立陶宛語、拉脫維亞語、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波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馬其頓語、保加利亞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孟加拉語、僧伽羅語、吉卜賽語、波斯語、普什圖語、塔吉克語、庫爾德語、希臘語、阿爾巴尼亞語、亞美尼亞語等。
在古代“籍”和“貫”是一回事,對嗎?
答案:
不對。
聚沙成塔:
履曆表上有“籍貫”一欄,誰都知道該填寫自己是什麼地方的人。然而,在古代,籍和貫是兩回事。古代史書中說一個人的出生地隻說“貫”或“鄉貫”“裏貫”“本貫”,不說“籍”或“籍貫”。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翁雲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其中的“貫”,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籍貫。
籍,與出生地有些關係,但並不是指出生地。籍是指一個人的家庭對於朝廷負擔的徭役種類,也就是指其所從事的職業。比如負擔產鹽徭役的人戶,以“鹽戶”或“灶戶”為其通稱。他們具有特殊戶籍。這種人戶的籍叫做“灶籍”,隸屬於這個籍的人戶,都對朝廷有供應食鹽的徭役負擔。
在古代,普天下的人民都屬於帝王的當差人戶,都被編入某一籍中去當差。各種人戶都有“籍”,戶籍一經確定,是不能隨意改變的。
“借光”一詞出自哪裏?
答案:
《戰國策·秦策》。
聚沙成塔:
“借光”這一詞語的意思是打擾別人或是請別人給予方便,它出自《戰國策·秦策》。
戰國時期,秦國有個大臣叫甘茂,因遭奸臣陷害,不得已逃往齊國。當甘茂逃出秦國的邊境函穀關時,正好遇到當時很有名的縱橫家蘇秦。蘇秦問甘茂要到哪裏去,甘茂沒有直接問答,而是給他講了一個窮人家的姑娘借助別人家照在四周牆上的一點餘光同她們一起做針線的故事,蘇秦聽了甘茂的這個故事後,明白了他的意思。於是他們倆一齊去了齊國,蘇秦在齊王麵前竭力推薦甘茂,於是齊王拜他為上卿。現在,我們經常聽到的“借光”一詞,就是從這個故事裏來的。
“董狐筆”是一種筆的名稱,對嗎?
答案:
不對。
聚沙成塔:
“董狐筆”並不是一種筆的名稱,而是一個典故,現在比喻直書不諱。出自《左傳·宣公二年》。春秋時期,群雄爭霸。晉國的國君晉靈公年長即位後,昏庸無道。趙穿命令衛士殺死了晉靈公。
趙盾登上相位後,詢問太史令董狐有關情況。董狐把大事記錄給趙盾讓他親自去看。趙盾看到上麵寫著“秋七月,趙盾弑其君”,並且得知這件事在朝廷上已經做了公布。趙盾質問董狐道:“誰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殺的,你們這些史官怎麼讓我承擔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經逃亡而沒有走出國境,回來後又不懲辦凶手。這不是你的責任,又是誰的責任呢?
孔子評論這件事時說,董狐沒有錯,他是一位好史官,據法直書而不加隱諱。杜甫在《寫懷》一詩中提到董狐筆:“禍首燧人氏,厲階董狐筆。”
“雷同”一詞是怎麼來的?
答案:
“雷同”的意思是指隨聲附和,也指不該相同而相同。實際上,它是從古書中得來的。
聚沙成塔:
我國古時有一種說法,打雷時萬物都同時響應。《禮記·曲禮》說:“毋剿說,毋雷同。”漢代鄭玄注:“雷之發聲,物無不同時應者。人之言當各由己,不當然也。”意思是說,打雷時萬物都有回聲,但人應該用自己的心去判斷其是非,不要取他人之說以為己語,像萬物聞雷聲懼怕而回應那樣。因而,“雷同”還有“隨聲附和”之義。後來,雷同被人引入文學中來,便有了今天用來批評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麵的作品的意思。
“黃粱夢”到底是什麼樣的夢呢?
答案:
“黃粱夢”比喻不切合實際的幻想,或是某種欲望的破滅。
聚沙成塔:
據說唐代,一位姓盧的讀書人進京考取功名,在邯鄲北邊的一家客店住店時和一位姓呂的道士呂翁聊天。盧生看看自己身上破舊的衣服,歎口氣說:“我是一個讀書人,本應當早早考取功名。可是我直到現在還這樣窮困,真叫人傷心啊!”呂翁笑了笑說:“我可以滿足你的欲望。”就掏出一個青瓷枕頭讓盧生枕上睡覺。盧生枕上呂翁給自己的青瓷枕頭,不久就進入了夢鄉。夢見自己先是娶了一位富貴人家的小姐。又考中了進士,後來,他因領兵打仗有功,做了朝中最高官宰相。正在這時,一聲雞叫,盧生從夢中醒來,身上還是那件破舊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