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的療法最早起源於什麼時候?
A.三國 B.南北朝
C.晉代
答案:
C。
聚沙成塔:
拔火罐與針灸一樣,也是中醫的一種物理療法,而且是物理療法中最優秀的療法之一。拔火罐又名“火罐氣”“吸筒療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淤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火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一,在我國民間使用很久了。晉代醫學家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裏,就有角法的記載。所謂角法,是用挖空的獸角來吸拔膿瘡的外治方法。
建國以後,由於不斷改進方法,使拔罐療法有了新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治療範圍,成為中醫經常采用的一種重要療法。
古代中藥店擺放藥品是有講究的,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古人擺放藥品注重考慮五行屬性。因為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五行屬性,所以,他們在擺放藥品時,特別注重擺放在與藥品的五行屬性相同或相生的五行方位上,如治療肝膽疾病的藥品(屬木)擺放在東麵、東南麵和北麵,盡量不擺放在西麵和西北麵;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藥品(屬火)擺放在南麵、東麵和東南麵,盡量不擺放在北麵;治療脾胃疾病的藥品(屬土)擺放在東北麵、西南麵和中間,盡量不擺放在東麵和東南麵。
“寒食散”是一種什麼樣的藥?
答案:
“寒食散”又叫“五石散”,唐代稱“乳石散”,其主要成分為鍾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黃、赤石脂五種石藥。
■
聚沙成塔:
寒食散是一種劇毒藥,服用後伴隨毒性發作,產生巨大的內熱,因此需要一整套極其細微而繁瑣的程序,將藥中的毒性和熱力散發掉,即所謂散發。如果散發得當,體內疾病會隨毒熱一起發出;如果散發不當,則五毒攻心,後果不堪設想。即使不死,也將終身殘廢。而散發的重要一點是,必須在服藥後多吃冷飯、飲溫酒、冷浴、散步、穿薄垢舊衣,如不散發,則須用藥發之,因稱寒食散。
寒食散是古代神仙服食範疇中的一種,求仙藥之事。其實寒食散的藥方,漢代就有了,一般認為發明者是張仲景。漢武帝時,信奉方士李少君、欒大等,燒煉金石一類礦物,物為石藥。寒石散與成仙無關,服之者多稱去病強身,實際上為濟其色欲。
張仲景,名機,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約公元150~154年),死於建安最後幾年(約公元215~219年)。張仲景刻苦學習《內經》,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後人尊稱他為“醫宗之聖”。
什麼樣的醫生是“鈴醫”?
答案:
鈴醫亦稱“走鄉醫”“串醫”或“走鄉藥郎”,古代已有,宋元時盛行,鈴醫以搖鈴來招徠病家,故而得名。
聚沙成塔:
鈴醫奔走鄉間,棲宿寺廟,醫治民眾屙疾。他們始終恪守著“揚仁義之德,懷濟世之誌”之教誨,妙術施治,求取薄利,屢化沉屙惡疾,深受群眾信賴。《夷堅丙·韓太尉》:“遷禦醫王繼先診之,曰:‘疾不可為也,時氣息已絕。’適草澤醫過門,針其四體至再三,鼻息拂拂,微能呻吟。”
實際上,作為我國醫學史上重要一頁的鈴醫醫術在古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代的扁鵲、華佗等名醫都是鈴醫。至於鈴醫的藥方,在我國宋代名醫趙學敏所編撰的《串雅內編》裏多有記載。
中國最早留學回國的西醫是?
答案:
黃寬。
聚沙成塔:
黃寬後來通過赴美、英留學,成為我國第一位留學回國的西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