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天文氣象知識(2)(1 / 3)

在古人的觀念中,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國家、州域是有聯係的。《史記·天官書》中說:“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根據地上的列國、州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二十八宿分配給地上的各國或各州域,認為某星是某國或某地的,使之相互對應,這就是分野。在天空某個星宿的區域中,有什麼變化或異常時,便認為它所屬的那個分野的州域會發生什麼災害。

古時的占星術被稱為什麼?

答案:

亦稱“星占學”。

聚沙成塔:

占星術是以觀察星辰運行預言人事禍福的一種巫術,古代的天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是跟宗教迷信的占星術相聯係的。古人對某些天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就歸於天帝,把天象的變化和人事的禍福聯係起來,認為天象的變化預示著人事的吉凶。如把日蝕看成是上天對最高統治者的警告,《左傳·陽公十七年》:“日有食之,天於不舉(不殺牲盛饌),伐鼓於社。”《禮記·昏義》:“日蝕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彗星出現,有的認為是兵災的凶象。歲星運行到某星宿,地上與之相配的州國五穀昌盛。熒惑運行到某星宿,地上的國家要發生災禍。占星家還認為某星主水旱,某星主饑饉,某星主疾疫,某星主盜賊等,注意它們的隱現出沒和光色變化而加以占驗。這些都是迷信的。

什麼是我國古代民間對農曆的稱法?

A.陰曆 B.陽曆 C.黃曆

答案:

C。

聚沙成塔:

黃曆是我國古代民間對農曆的稱法。它是清代朝廷頒布的一種曆法,也就是我們使用的農曆。因為是用黃紙印的,所以叫黃曆;又因為是皇帝頒布的,所以又稱作皇曆。

這些曆書,除記載農時節氣外,還有迷信的“宜忌”。如某日宜祭祀,某日忌出行,某日喜神在何方等。

古書排列的“四季”順序是?

A.春夏秋冬 B.春秋冬夏

C.夏冬春秋 D.春秋夏冬

答案:

B。

聚沙成塔:

古時的“四季”也叫“四時”,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後來又按夏曆把十二個月分為: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分別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分別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分別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分別為孟冬、仲冬、季冬。

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隻分春秋二時,所以後來稱春秋就意味著一年。《莊子·逍遙遊》:“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後來曆法日趨詳密,由春秋再分出冬夏,所以有些古書排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在我國古代什麼時候就已有了和現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了?

答案:

西漢時期。

聚沙成塔: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逐漸創立的。開始的時候是把一年分為春、秋兩季,到了周代才進一步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大約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戰國時代,逐漸有了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以後又經過不斷補充、完善,到西漢時就已有了和現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了。

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曆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按陽曆,二十四節氣排列為:

二月:立春、雨水;

三月:驚蟄、春分;

四月:清明、穀雨;

五月:立夏、小滿;

六月:芒種、夏至;

七月:小暑、大暑;

八月:立秋、處暑;

九月:白露、秋分;

十月:寒露、霜降;

十一月:立冬、小雪;

十二月:大雪、冬至;

一月:小寒、大寒。

《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采用古代哪種紀年法?

A.年號幹支兼 B.幹支紀年法

C.年號紀年法

D.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

答案:

D。

聚沙成塔:

我國古代紀年法有四種: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幹支紀年法、年號幹支兼用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