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天文氣象知識(3)(1 / 3)

《太平禦覽》說:“仲夏端午,端,初也。”“端”是開始,它和“初”字的意思相同。而夏曆的正月是“建寅”月,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五”與“午”音同,古人也常把五日寫成“午日”。“端”字既與“初”字意相同,“初五”亦可寫成“端午”,而“午月”和“午日”又有兩個“午”,所以亦稱“重午”。再有,古人還常把“午時”當作“陽辰”,因此,“端午”也說成“端陽”。

“七夕”指的是哪一天?

答案:

農曆七月初七。

聚沙成塔:

“七月七,牛郎會織女”,這是至今仍在民間流傳的一句話,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起於何時,不好確定。

古人在這天晚上把庭院灑掃幹淨,放上桌椅,擺上酒脯水果,向牽牛織女二星灑散香粉,認為二位星神在這天夜裏相會。在這一天守夜的人都有所乞求,有乞求富貴的,有乞求長壽的,有乞求生子的,但隻能求一樣,不能兼求。這天晚上婦女要結彩縷,穿七孔針,以乞求手巧。七月七日,已被古人描寫為夫婦相會的喜慶日子,故古詩賦中多有反映。

“八月節”正式被定為“中秋節”在什麼時候?

A.唐代 B.宋代

C.明代 D.清朝

答案:

B。

聚沙成塔:

中節秋又稱八月節,是農曆三大節日之一。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初民對月神的崇拜。

早在遠古時期,月神就被列為“六宗”(六種祭祀的對象——日、月、星、河、海、岱)之一。在周代已經產生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習俗,後代一直延續“春分朝日於東郊,秋分夕月於西郊”的傳統。秋分之夕祭月,自然希望見到月亮,但是由於秋分的日期在農曆中並不固定,可以出現在八月初,也可以出現在八月末,如果出現在下半月,甚至月末,這時祭月就很難見到月亮,因而魏晉以後,民間就把祭月的活動固定在仲秋望日,即八月十五。這一天整夜都可以看到滿月,而且八月秋高氣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實在是祭月的最佳時間了。至於正式定名為中秋節,則是宋代的事了。

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在哪天?

A.農曆九月初九 B.農曆八月初八

C.農曆七月初七

答案:

A。

聚沙成塔:

重陽之說來自《易經》。該書稱陽爻為九,故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兩陽相重,稱為“重陽”,又稱“重九”。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遠遊》詩中,曾有“集重陽入帝宮兮”的句子,這說明重陽節在戰國時已經有了。

到了漢代,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殘害致死後,其侍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後來嫁給平民為妻。有一次她談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宮中飲菊花酒、吃“蓬餌”、插茱萸,以求長壽的故事。從此,重陽節在民間也廣泛流行開來。

重陽節的風俗很多,主要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和賞菊等活動。

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間最長的一天叫?

答案:

冬至。

聚沙成塔:

在現代人看來,冬至隻是一個節氣,而不是節日,但在古代,它不但是節氣,而且是個重要的節日。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間最長的一天,從此白晝逐漸延長。古人認為此刻陰氣達到極點,陽氣即將回升,所謂“冬至一陽生”,“氣始於冬至”,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古人一直把冬至看作節氣的起點,並且當作新年來過,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新年,遠遠超過其它節日。即使在正月初一成為民間的最重要的節日以後,冬至仍然是很受重視的,直到晚近才發生變化。

冬至日在民間還有祭祖的習俗。據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相同。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諺語。

中國傳統節日“臘日”指的是哪一天?

A.農曆十二月初一八

B.農曆十二月初八

C.農曆十二月十二

答案:

B。

聚沙成塔:

臘日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古人在年終,為了慶祝農業豐收,總要祭祀天地萬物,表示答謝,並祈求他們保佑來年獲得好收成。這個祭祀稱為臘祭,舉行臘祭的這一天稱為臘日。如果遇到災年就不舉行臘祭了。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起源於“伊耆氏”。伊耆氏是傳說中的遠古農業部落的酋長。這個說法當然並不可信,但至少可以說明臘祭的曆史是很悠久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