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的上班時間是非常自由的,當然這不是因為他本身的才華。其實歐美有一個值得借鑒的地方就是時間優化。
華夏往往會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結果現在從小學開始就是數不清的抄書背書早上進去,和月亮一起回家。
其實在十幾年前,小學根本沒有這麼多的繁瑣,下午還有課外活動的自由時間,作業也很少。難道那個時候就沒有人才?
其實人才不是依靠這種完全和素質教育無關的應試教育培養的。嘴上說是要素質教育義務教育,其實實際做的是完全反了過來。
學習的效率才最重要。
一個最簡單的比方,你每天讓學生把那些課文單詞抄十幾遍其實是最沒有效率的學習方法,很簡單的證明就是許多小學的周考和月考成績。
直接就是兩級分化,不及格的和優秀的基本持平,六十分左右的大多數。老師家長會推卸責任說人的智商有先天差距,他也沒有辦法。
但實際上,就是這種教育本身出現了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還不如古代的私塾設計的好。雖然那個時候是隻學語文。
但其實是還要同時學習書法繪畫音樂射箭這些君子六藝。
而現在的教育恰恰是放棄了書畫音樂對弈這些真正陶冶情操的知識學問,可謂舍本求末。
而且大多數的小學英語老師都是不合格的。一個最簡單的對比,華夏的小學六年的時間在抄書背書做題目中度過,僅僅學了語文數學外語。但與之對比的米國小學,學的是語文就分成精讀和泛讀,數學還有科學。而且這個科學是包含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的。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怎麼學?掌握一個知識,現在網絡進入千家萬戶,從小其實就應該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獨立精神。
那麼,哪怕是語文的作文,也是可以開放性的拿出一個課題,讓學生組成小團隊查閱資料合作完成。別小看這一點,從小養成的三觀其實是特別重要的。
而且我們的小學從小就是那種不能質疑的教學,永遠隻有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其實,哪怕是數學都有多種解決方法,而語文的閱讀理解這些,往往那些標準答案都是似是而非的。
這樣唯一的後果就是聰明的孩子會去放棄自己的獨立思維,而是揣摩出卷人的想法,其實就是主動戴上麵具。當然,這或許正是高層希望看到的。
這和古代科舉何其相似?
考生作文完全都是先弄清楚改卷的座師是什麼觀點,然後投其所好的寫作。所以那些考中的文章都是一個特點:四平八穩,花團錦簇,不敢發揮。
就這個最後還進化成了八股文。現在的教育其實就是在用短短幾十年去完成古代幾千年的八股文進化。
所以那些兩麵人,其實說出這個詞彙的人很有喜感的。常常是拿來貶義詞去形容那些說一套做一套的官員之類。可是真的自己沒有數嗎?兩麵人就是教育製度必然培養出來的啊。
你的教育就是倒逼聰明的學生主動成為兩麵人,然後看到有些不好控製了,又說他如何如何。
曾經的北大外語教授俞大絪的哥哥翻譯家俞大縝曾經回憶他和妹妹是怎麼學習英語打好英文基礎的:
“將近70年前,我們的父母帶著我們同胞兄弟姊妹10人(我行八,大絪行九)在魔都定居。父母都是念華夏舊書的,不懂英文,但是對英語的重要性卻有相當認識。
我9歲多就進了一個倫敦教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辦的一所女校叫麥倫女校。妹妹大絪比我小一歲半,所以她晚進半年。學生隻有30來人。教師也極少。
教我們英文的是一位40來歲華夏女教師。她富有經驗,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語,教我們卻是用中文,對我們要求極為嚴格。
教材是在倫敦出版的整套由淺入深的十幾個讀本。編得很好,附有插圖,趣味盎然。例如第一課的單詞是:“am,at,hat,fat,mat,cat,bat,pat,rat,sat“;第二課是:“get,met,set,let,net,wet,yet“;第三課是:
“ill,bill,fill,hill,kill,mill,pill,sill,till,will“等等;又好念,又容易記。我們毫無困難地就學會了許多許多單詞。直到今天我們還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