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今天河南省境內的著名的三門峽,相傳也是大禹治水時開鑿的。這裏原來有一塊特大無比的巨石,平坦如砥(磨刀石),擋住了黃河的去路。禹便憑著自己的神力,把它鑿成幾段,開出三道門戶。讓河水流過去。三門各有自己的名稱:中間的叫神門,南麵的叫鬼門,北麵的叫人門。水從三門流過,狂濤拍岸,聲如雷鳴,令人驚心動魄。其中鬼門尤為險惡,舟筏一入,很少有不葬身河底的。今天,在黃河的中流仍舊巍然矗立著一根像大柱子似的山石,稱為“砥柱”,據說就是禹鑿三門時留下來的。
在三門峽一帶,至今還有不少禹王治水的遺跡。峽口的附近,有七口石井,據說是大禹率眾神開鑿三門時挖的水井。在鬼門島的上麵,有兩個比井口還大的圓坑,活像一雙馬蹄印,人們稱之“馬蹄窩”。據說是禹王開鑿砥柱山,躍馬過三門時,馬的前蹄在鬼門島上打了個滑兒,踏下這對蹄印。在三門峽的上遊,還有禹王廟,解放前放溜過峽的艄公們,都先要在這裏歇歇腳,給禹王燒香許願,燃放鞭炮,請他保佑平安,再飽吃飽喝一頓,然後才駕著竹筏木船,從洶湧澎湃的急流中箭也似的飛過。能否僥幸渡過,或者船在岩頭上撞個稀巴爛,隻在眨眼之間。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船夫在這裏葬身魚腹。所以當地的民謠說:
“店頭街(茅津渡),叫不盡的艄公,哭不完的寡婦!”
我國世世代代的勞動人民,為了征服三門峽,付出了多少血和淚啊!
本篇據古籍中的材料及有關傳說編寫。明人都穆《遊名山記》卷一雲:“三門者,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泛濫,禹遂鑿之為三。水行其間,聲如激雷。而鬼門尤險惡,舟筏一入,鮮(少)有得脫。”三門的形成,本是由於自然力的作用,古人卻用神話對它作了解釋,因而更加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