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治理洪水,曾經三次來到桐柏山(在河南省桐柏縣西南)。每次來,總是看到那裏刮大風,打霹靂,石頭怪叫,樹木哀號,使得治水的工程無法施展。
禹發怒了,馬上召集群神,叫他們想辦法降妖除怪。桐柏山和附近各山的山神嚇慌了,都跑來叩頭請求饒命。禹疑心他們態度消極,包庇妖物,便把他們中幾個特別狡猾的鴻蒙氏、商章氏、兜盧氏、犁婁氏等囚禁起來,進行審訊。一審果然說出了實情:原來淮水和渦水之間,有個叫無支祁的大水怪在興風作浪。禹馬上派人去把無支祁擒獲。
這水怪形狀像猿猴,白腦袋,青身子,高額頭,低鼻梁,牙齒雪亮,兩眼射出金光,脖子伸出來有百尺長,力氣大得超過九頭象,可是身子非常靈活,一下子可以躍上天空,轉眼間又沉入河底,諸神都拿它沒有辦法。禹把它交給天神童律,童律管束不了,交給天神烏木由,烏木由也管束不了,最後交給天神庚辰,幾經搏鬥,庚辰才將它製服。傳說庚辰跟無支祁搏鬥時,有數以千計的山精水怪、魑魅魍魎,圍著無支祁奔跑號叫,企圖把它掩護起來。庚辰用了一把神戟,才把這些妖物趕跑。
於是禹命人用大鐵索鎖在無支祁的脖頸上,又在鼻孔裏穿上了金鈴,把它鎮在如今江蘇淮陰的龜山腳下。從此,淮水才平安地流入大海。
這篇禹擒水怪無支祁的神話,據《太平廣記》卷四六七“李湯”條改寫。這是唐代李公佐寫的小說中一段文字,無支祁的形象刻畫得生動鮮明,對後世的神話小說產生很大的影響。原文過長,這裏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