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師指揮機關其實就是魯南軍區前指的原班人馬,魯南軍區前指和魯南軍區兩塊牌子罷了。出門打仗了,就掛“前指”;“回營”了,就是魯南軍區。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八師”論級別應該是“軍”了。以後,從八師在山野中的地位上看,好象也是如此。
八師直屬隊除了通信隊、還有偵察隊,但最值得一提的是特務營。特務營原來是魯南軍區特務營,這個營很有戰鬥力,以後多次在關鍵的時候出馬,這次被“挖”到八師,軍區基本就空了,魯南軍區從此“一蹶不振”。
如果讀一些戰史,你會看到山東許多二級軍區一茬茬的升級主力,如膠東最早送走的是四十一軍(東野四縱);接下來是二十七軍(華野九縱);再是三十一軍(華野十三縱);還有呢,三十二軍也是膠東部隊吧。以後華野有個魯中南縱隊,顧名思義也就是魯中和魯南的部隊,魯南充其量“半壁江山”。魯南軍區並入魯中軍區是有曆史原因的。魯南抗日戰爭艱苦卓絕,日偽軍、東北軍於學忠部就與我八路軍在這塊土地上反複拉鋸。解放戰爭的戰火也首先在魯南燃起,著名的魯南戰役就發生在這裏。主力撤出後,魯南是國民黨軍隊的重兵屯聚之所,直到濟南戰役後局麵在徹底恢複。從個意義上說,二十二軍也是魯南的“獨子”。
八師的指揮機關非常精幹,作戰科除了科長就是兩個參謀,偵察科也是如此。政治部兩個科,幾個幹事。後勤部門人員稍多,以適應戰勤需要。這樣的編成,指揮機關非常高效。作戰部隊有3個團另1個營,兵員近萬人。以後去東北的一師、二師也就是7000來人。但萬餘人的一個師,還不值得大驚小怪。美軍的師一直是近兩萬人,抗美援朝中,我軍一個師,也有一萬五六千人的。但讓今天的人們很難想象的是,八師作戰部隊加上特務營,也就是10個營,每個營你可算一下有多少兵。組建8個野戰師時,軍區要求每個團都為甲等團,也就是說兵員2500人左右。但對八師來說,隻多不少,二十二團和二十三團是當時俗稱的“大團”,團首長又兼軍分區首長,一個團超過3000人,要以今天的編成來看,差不多就是一個旅了。所以說,八師不僅師首長級別高,團隊也是超乎尋常,說是團長,其實都是當過司令的。
組建八師的同時,魯南軍區還組建了兩個警備旅,即八旅和九旅。警八旅旅長賀鍵,政委楊士法。下轄十五團和十六團;警九旅旅長胡大榮,政委李青(一說是副政委)。下轄十七團和十八團。當時,濱海軍區也有兩個警備旅,即十旅和十一旅。一般人以為人民解放軍的曆史是不斷成長壯大的曆史,這四個警備旅到勝利時該是多麼雄壯啊!其實不然,這些部隊先後都歸入八師(三縱)帳下,由四旅變二師,由二師變一師,事實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