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鐵錘三團(二)(1 / 1)

老三團其實並不“老”。以番號來說,三團是在1941年8月才有的“名份”。以當時實際情況來看,我覺得更應該是叫“新三團”。這是因為山東縱隊教導一旅第三團調出後,又填補進來一個團,番號還是三團。所以,這個三團在教一旅是不能稱“老”的。

不過,這隻是以“先來後到”而言,沒有多大意義。新來的三團可是有點不尋常的,它是山東縱隊特務一團和特務二團合編而成,特務團本是山東縱隊“中軍帳”的“刀斧手”,可見都是精銳。但我說的不尋常還不在此,常言道:樹有根,水有源。一支軍隊也是有血脈可尋。

今天,浙江舟山普陀有個海防團的團史館,這個團史館被舟山市和普陀區兩級人民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軍史館對社會開放,在全軍也不多見。在當地政府網站上有一段話,我不妨錄在這裏:“該團史館於2004年10月籌建,占地麵積400多平方米,由我區區委區政府與普陀山管理局、普陀山佛教協會共同援建。館內共收錄了該部從紅軍長征時期至今370餘幅圖片和5萬多字的文字資料,客觀詳實記錄了該部自誕生於紅色蘇區以來,曆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的光輝曆史”。

這個團史館陳列的軍史,就是老三團的軍史,若以上述所言,那豈不是紅軍團了。不過,從我的角度上看,說紅軍團那就牽強了,畢竟對紅軍團的界定,軍隊有關部門肯定是有“杠杠”的,何況二十二軍也從來沒有此說,我想這不過是一些“秀才”之作。

雖然,我以為老三團與紅軍團還不能劃等號,但這個團與紅四方麵軍確實又有割舍不斷的血脈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支有紅軍基礎的部隊上發展起來的團隊。這支有紅軍基礎的部隊就是八路軍一二九師的津浦支隊。

1938年3月,八路軍一二九師組建津浦支隊,支隊長孫繼先,政委王育民(王育民不久犧牲)。同年7月,一一五師第五支隊和一二九師津浦支隊奉命挺進冀魯邊平原地區。津浦支隊入魯後不久即編入了山東縱隊,通常都以山東縱隊教一旅四團為津浦支隊“主流”。但是,山東縱隊特務團是津浦支隊中的一個營與第三支隊、第八支隊各一部所編成的。所以,即使不能說“主流”,那麼“支流”是肯定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二十二團和紅四方麵軍有著相通的血脈。

1941年夏,山東縱隊第一旅(後改一一五師教導一旅)從泰山區調往沂蒙山區,三團接替一團開赴魯南獨立活動。“1943年那,形勢大改變呀,白洋澱的崗樓端了多半邊……”這歌唱得是冀中1943年的抗戰形勢。

然而,1943年上半年卻是魯南抗日戰爭最困難時期。魯南的日軍就有九千多人,偽軍二萬三千餘人,偽政權的警察特務還有二萬餘人,經常與之摩擦的國民黨正規軍還有四千餘人,另還有土匪萬餘人。而我在魯南地區總兵力不滿四千。日偽軍的不斷掃蕩蠶食下,根據地的麵積不斷縮水,這就是所謂“東西一線牽,南北一槍穿”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