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夏,山東縱隊第一旅(後改一一五師教導一旅)從泰山區調往沂蒙山區,三團接替一團開赴魯南獨立活動。“1943年那,形勢大改變呀,白洋澱的崗樓端了多半邊……”這歌唱得是冀中1943年的抗戰形勢。然而,1943年上半年卻是魯南抗日戰爭最困難時期。魯南的日軍就有九千多人,偽軍二萬三千餘人,偽政權的警察特務還有二萬餘人,經常與之摩擦的國民黨正規軍還有四千餘人,另還有土匪萬餘人。而我在魯南地區總兵力不滿四千。日偽軍的不斷掃蕩蠶食下,根據地的麵積不斷縮水,這就是所謂“東西一線牽,南北一槍穿”的局麵。
雪上加霜的是,國民黨九十二軍李仙洲部已進入魯西並穿越津浦路北上,“中央軍“入魯已成現實,魯南地區久已存在的三角鬥爭更加嚴峻。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直在魯南活動的一一五師教導第一旅三團實行地方化,劃歸魯南軍區建製。三團是魯南地區最資深的八路軍正規軍,所肩的重擔是不言而喻的。人們都把三團稱為老三團,這是當時對主力的稱謂。
三團團長名叫王吉文,是湖北人黃安人,一聽就知是個老紅軍;政委就是前麵說過的劉春。劉春是學生出身,是八路軍中比較少見的知識分子。他倆搭檔近三年,據劉春的回憶,他們相互配合的很好,並沒有《亮劍》中李雲龍與政委出現的那些“笑話”。以後三團還兼魯南軍區一分區,軍政首長就是他倆了。但劉春在二十二團時間很短,很快就去了八師政治部。所以,二十二團第一任政委多以為是陳德先。陳德先是老資格,二九年的兵,五五年的少將,建國後在曾任二十二軍副軍長、南京軍區副政委。
一一五師主力離開魯南後,以天寶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隻剩下一個縣大隊,幾個區中隊。三團來到後,首先是要控製天寶山,天寶山主峰南大頂易守難攻,如被敵所占,費南一帶根據地將很難堅持。三團到費南,接連打退日偽軍的幾次掃蕩。使這一地區形勢暫時穩定下來。
但三團進了魯南,就是騎在了風口浪尖上,不久三團自己也被嗆了口水。那是1941年的11月,日寇集中五萬兵力對沂蒙山進行大掃蕩。12月8日,三團在白彥東北羅圈峪被6000日軍合圍,一連、四連和五連一個排在蘇家崮掩護山東分局黨校和主力突圍,苦戰一日,斃傷日軍400餘人,但我掩護部隊也全部傷亡,政治處主任陳小峰,參謀龍非等二十幾個優秀幹部犧牲。蘇家崮戰鬥非常有名,但三團卻是一次較大的損失。
三團從當時情況來看,三團應該是魯南軍區第一主力。為了扭轉被動局麵,東躲西藏不是辦法,要主動出擊。1943年11月,三團有一記重拳,對恢複魯南的大好局麵起了重大作用。這就是有名的柱子之戰。在戰鬥中三團擔任主攻,擊斃敵酋劉黑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