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是這樣回顧的:“從此以後,王吉文同誌始終把研究改進爆破攻堅技術、戰術作為重要任務。1942年1月,蒙南支隊與三團合編。這個支隊來自泰山區,幹部戰士中多出於煤礦工人,並有爆破實戰經驗,後來被山東軍區評為一等戰鬥英雄的“爆破大王”馬立訓就是來自這個部隊。”
馬立訓是三團一營一連的一個排長,說他是"小排長"卻是大英雄。馬立訓1920年出生,山東淄川人,年幼就失雙親。馬立訓當兵很很早,據說他十三四歲就到了軍閥隊伍上,當然是混口飯吃,是典型的"童子軍"了。馬立訓1940年4月解放參加八路軍,差不多也是個"三八式"了,從此走向新生。馬立訓最拿手的就是爆破,他不斷革新爆破技術,有偷爆、飛爆、空爆、連環爆等等。據統計,在他手下殺傷日偽軍就有500餘人,是山東軍區名副其實的"爆破大王"。馬立訓犧牲於1945年8月初,就是在我前麵說過的"八師出山"的日子裏,他沒能看到日本人的投降。為慶賀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人民日報陸續刊發一些黨史軍史上的英烈和英模,其中就有馬立訓,這是二十二軍的光榮。
蒙南支隊原本是山縱四支隊的一個團,這次合編後三團的實力大增,除了在爆破上有進展外,還集聚一批優秀營連幹部,幾乎可以說是八師的幹部學校。畢慶堂以後是二十二團團長,張敬宗是二十一團團長、滕俊青是二十一團政委,夏天泰以後也是二十三團團長,建國後擔任過舟嵊要塞區司令員,石仰天後去警備旅八旅任十五團政委,曹富貴來三團任二營營長,後在警備八旅十六團任團長。總之,都是可造之才。
整編後不久,三團就打了一仗,還挺有收獲,這收獲不是槍支彈藥,逮了11個日本人,也可說是俘虜,但俘虜與俘虜也不一樣,這些日本人都是來為侵華日軍做工程的,年紀大的四五十歲了,還有個女的,據說是“高幹”子女,其父是日本的高官。這下子日本鬼子真得坐不住了,天天出動人馬來尋,但怎麼可能會有結果呢。無奈向八路提出條件,願意以一挺機槍換一個人。過了兩天,還是不見人影,又提出再加三挺重機槍。王吉文聽了哈哈大笑:“鬼子有本事自己去找,我們可不貪這個便宜,機槍還怕搞不到啊!”
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日子裏,老三團堅持在魯南,在抗日烽火中不斷成長壯大,曾有打遍魯南無敵手之說,是當時魯南軍區最有戰鬥力的團隊。
解放戰爭中,華野三縱名聲很響。八師假若沒有老三團,也難說以後有“長於攻堅,無堅不摧”的殊榮。正是有三團這樣的高手在,才有後浪推前浪。以後,八師的幾個“弟兄”難分高下,終於在洛陽戰役中二十三團一營衝天而起,從此“洛陽營”響譽全軍,而二十三團就是老五團。
好,下回再談魯南軍區老五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