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鐵道大隊(六)(1 / 1)

文立正不是犧牲在日寇的刀下,也不是犧牲在公開的偽軍的槍下。文立正以後任二分區宣傳科科長。1945年2月22日,去臨城縣六區檢查擴軍工作時住在丁家堂村,被區武工隊一個副班長出賣,遭國民黨申憲武部突襲,壯烈犧牲,時年34歲。申憲武是國民黨保安二師師長,1945年8月11日,申憲武在前麵說過的“八師出山”時候的閆村戰鬥中活捉,遊街示眾後槍決。

微山湖畔,“鐵道遊擊隊”豐碑高高矗立,碑文是原國家副主席王震所題,據說是王震將軍的最後一次題詞。抗日戰爭時期,這一帶有三支中國**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另兩支是微湖大隊和運河支隊,要論戰績當推運河支隊,人多槍多,還有自己的根據地,抗日戰爭中運河支隊犧牲400餘人。據說建紀念碑之初,曾打算將三支抗日隊伍合在一起,但最終又認為,還是鐵道遊擊隊影響巨大,要突出“重點”,“鐵道遊擊隊”又套上了一道光環。

我曾有個領導,轉業幹部,黑龍江人,老同誌了,說話辦事都很誠懇。我問他是四野哪個部隊,他說三十八軍。有一次填表,我瞄了一眼,嗬,原來是四十九軍。四十九軍即十二縱,是四野大軍的小弟弟,成軍最晚了,現在有個陸戰旅就是這個軍的一四五師。而三十八軍是老大,東野第一縱隊。他說是三十八軍,這也沒什麼,無非覺得三十八軍叫得響,說四十九軍誰知道啊。有人曾在一大隊當文書,一大隊即微湖大隊,但他卻說是“鐵道遊擊隊”,無非也是覺得光彩。但我思想,兩者還是有所不同,三十八軍即使彭老總不喊“萬歲”,也是四野老牌主力。“鐵道遊擊隊”若沒有《鐵道遊擊隊》還有今天的名聲嗎?正如有老同誌所說的,後來由於小說和電影的關係,鐵道大隊出名了,其實當年獨立支隊名氣要大些。

話說到這個份上,我基本認定二分區主力部隊前身是獨立支隊。獨立支隊就“資曆”來說還遜於運河支隊,但在組建八師時,首先跨入了主力行列裏,這就是八師二十四團。二十四團長名叫賈耀祥,山西人,1935年的老黨員了,但建國後轉出軍界,搞起了工業;政委李荊山,山東人,建國後也改行,去了空軍,曾是空二軍的政委。

雖然,當初二十四團與老三團、老五團是有距離的,但二十四團有一路直追兩位“大哥”的氣勢,尤其是一營營長郭繼勝更是三縱的一麵的旗幟。華野三縱整編為二十二軍的時候,二十四團終於也能“自立門戶”了,成為新組建的六十四師主力團——一九○團,義不容辭的擔起了“大哥”的重任。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

如果我能站在微山湖畔鐵道遊擊隊的紀念碑前,我一定非常自豪,這是曆史的坐標,鐫刻著中國人民的苦難、不屈、抗爭直到勝利的曆史,是戰士的光榮和無名英雄的偉大。是傳奇與曆史的雄渾交響。

正如遲浩田將軍的題詞:可歌可泣,亦傳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