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虎帳雄兵(三)(1 / 1)

其實,山東的兵力也足夠多,但問題是地處魯中、渤海、膠東的八路軍部隊一時鞭長莫及。因為這一仗明擺著是在山東南大門展開。同時也有其他因素,說一句過去常說的一句話:一切以時間地點為轉移。離開空間、離開時間,離開一定的條件,一切都沒有意義。戰略轉變是會帶來陣痛的,如果是曆史唯物主義者就要正視曆史,一些不和諧之處也是難免有的,“老弟兄”們還在,“新寨主”卻是剛來,都有些生分,發號施令可能也有所顧忌,就像一台新的機器,啟動後還有個磨合期。

說起磨合還真是個問題。放棄經營多年的根據地,許多北上的同誌也想不通,南方人來山東吃大蔥,啃煎餅,覺得委屈,發牢騷。而山東方麵有些人也會把新四軍當作“外來戶”。在《陳毅傳》有這樣一段話:“……陳毅所轄部隊,力量相當分散,有剛從華中調來山東的,有剛從地方武裝上升為主力部隊的,有在某一地區活動發展多年不願遠離老家的,也有幹部過去對陳毅並不熟悉而個性很強,不那麼‘聽招呼’的……”這是說以後新四軍弟兄到了山東後的事,但眼前陳毅該怎麼打這一仗呢?

兵借不到,仗還是要打,這是大局。且陳毅還是能打這一仗,因為他和八師有“緣”。與八師有緣首先是地緣。八師是魯南的部隊,與蘇北、淮北根據地相連,處得近,關係就多,互相有個關照,比如警九旅十八團還當過新四軍。同樣,陳毅也不能忘懷魯南的山山水水,新四軍首長去延安必過魯南,具體說首先要過運河支隊的“山寨”黃丘山套,再過微山湖,然後一路西行。所以接應的都是魯南部隊。

1943年11月陳毅去延安參加七大。當時陳毅代號“張處長”,一身長袍馬褂,頭戴禮帽,但沒穿皮鞋,一雙黑布棉鞋,儼然學者打扮。據史料記述,“……由紀華、邵劍秋、童邱龍三人帶支隊部的警衛班陪軍長經黃邱山套到達杜安集……軍長和隨行人員由杜安集北去的路程,則由童邱龍同誌帶著護送隊一路護送……”童丘龍時任運河支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行程中,陳毅感到這個地區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當時就對運河支隊劃歸新四軍建製的事宜和有關領導同誌進行了研究,並說:“運河支隊堅持這個地區,地位重要,條件艱苦,我將告訴彭雪楓師長、鄧子恢政委在軍事上、物資上給運河支隊以大力支持……”此行,一路上順風,陳毅心情大悅,詩情油然而生:橫越江淮七百裏,微山湖色慰征途。

魯南峰影嵯峨甚,殘月扁舟入畫圖。

陳毅與八師除了“地緣”還有人緣。人緣一有同誌親,我說的“同誌親”不是一般而言,想當年,八師師長長王麓水可是為井岡山武裝割據出過力的,而陳毅就在山上當大王(至少是之一吧),哪能忘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