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幹戈再起(二)(1 / 1)

這一仗主要對手是吳化文所部和不到200人的日本兵。按何以祥的說法,除了這兩部分,其餘敵人的武器裝備太差,連“土八路”都瞧不上眼,可見是“純”烏合之眾了。

八師在戰役發起的兩天前,各團均進入預定的位置。但在戰鬥打響前,作戰科參謀魏學誠卻又完成一個任務——炸橋梁。本來這是鐵道遊擊隊的“活”,但這時鐵道遊擊隊已經“轉業”,隻能自己幹了。

16日夜晚,魏參謀帶了一個排,捆上兩大包炸藥,一包足有30斤重。魏學誠先派兩個便衣到鬼子炮樓前警戒,在鐵橋南北各用一個班掩護,“這活”雖然沒幹過,但套路卻也是略知一二。魏學誠說:“我帶幾名爆破手到橋墩上選好點,安放好炸藥包,待多數人撤到安全地帶後,爆破員再拉火離開。留下的兩名爆破員急了些。我剛下橋他就拉火,導火索又稍短,我們跑出不過幾十米炸藥就轟響了,炸碎的鋼鐵片多有落在身附近者,幸未傷人。我帶兩人回到橋上檢查,見水泥橋墩無損,橋梁及鐵軌已炸斷,一孔橋梁斜落於沙河中,火車是無法通行了。碉堡裏的日軍隻打了幾槍,未敢出來,我們原路返回,不誤睡覺。”看來正規軍炸橋梁雖然不是“專業”,但還是小菜一碟。鄒縣之戰是津浦路戰役的第一仗,也是陳毅來山東後的第一仗,這一仗延安大本營都很關注,但攻城戰鬥過程的史料非常少見,據何以祥的文章中記述,攻打鄒縣主攻還是二十二團,其實也談不上主攻助攻了,基本上由二十二團包了。至於為什麼不說是“全包”,是因為師特務營還加強給二十二團兩個連;另外二十四團也有一個營用來包圍東站的日本警備隊。說是包圍,其實就是監視,一個營要吃掉警備隊還是有難度的,要等二十二團打完城裏的,再騰出手來。

八師將大部分兵力用作破路或者阻擊援敵上。盡管城中敵軍兵力也有2500餘人,但拿下鄒縣,八師首長想來是十拿九穩的事。當然,二十三團也不閑著,扒了鐵路,主力包圍界河等幾個據點的鬼子。除了八師三個團各司其職外,這一仗警備八旅也動用了一個團,警十五團在兩下店以北打援,也有一份功勞。

攻打鄒縣的戰鬥,一說是拂曉前打響,一說是晚上9時許打響。從八師作戰特點上看,夜晚攻擊居多,其實也不僅僅是八師,可以說當時人民解放軍作戰都喜歡夜晚,向來都說夜戰是我軍的法寶。八師打嶧縣準備了梯子,但由於爆破非常成功,梯子都沒用上。所以何以祥說:“此次攻擊鄒縣,我們決定不再用架梯爬城,而是完全用炸藥爆破的手段突破城門。”為了讓門“開”得再大點,還特意多準備了幾包炸藥,所謂“連續爆破”,八師的“拿手好戲”,是打鄒縣開始的吧。

二十二團的突破口放在東門,打得還是很順手,“隆隆”幾聲爆炸後,城門就打開了口子。據何以祥的回憶,隻用二十幾分鍾,二十二團就突了進去,控製好東門的要點後,後續部隊源源跟進。但吳化文的這個團也挺頑固,主力縮守在文廟。巷戰一直戰至第二天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