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界河伏擊(一)(1 / 1)

上回最後一句話,想來看官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但這個故事隻能放到以後再說了,我隻說眼下。

眼下從滕縣出來有四千多人,最高長官就是吳化文。吳化文原是馮玉祥的舊部,以後降了日本人,抗戰勝利後,被蔣某人封為第三方麵軍司令,雖然吳化文此時坐在高頭大馬上,但對馬前卒的體會比誰都深,老蔣不是個東西啊!

在蔣介石的再三催促下,吳化文北上兗州,對陳毅來說,這是一個好戰機。決不能放過這個殲敵機會。八師出山後,拔據點端炮樓,攀雲梯攻城門。這一仗卻是伏擊戰,野外伏擊這不奇怪,但界河伏擊戰在人民解放軍戰史上是有特殊意義的,是抗戰以來,八路軍和新四軍第一次大規模的聯手作戰。別看八路軍和新四軍就隔一條隴海鐵路,抗戰八年,都在自己的“山頭“上忙活,遊擊戰想一次斬獲幾千人的機會是非常之少,當年常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所以想打大的也沒有這個條件。

這一仗的參戰部隊有魯南八師、新四軍五旅、九旅,共9個主力團再加上地方武裝配合,從規模上看是一場不大不小的野戰。五旅即新四軍二師五旅,這支部隊以後的番號恰恰和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撞車”,即陸軍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二十五軍撤編後劃歸二十四軍建製;九旅即新四軍四師九旅,抗戰勝利後,新四軍四師一分為二,九旅隨二師北上,編入山東野戰軍序列。而四師十一旅和十二旅以後合編成九縱,編製上屬於華中野戰軍。九旅就是以後二十一軍的六十二師,百萬大裁軍時撤編,但據稱該師的一八四團組建為蘭州軍區特種大隊。五旅和九旅都在新四軍的甲等旅之列,可見是有戰力的部隊。

這一仗有八路軍,有新四軍,兵力多,規模大,指揮員還是人民解放軍重量級的軍事家、新四軍二師師長羅炳輝親自來指揮的。按部署,八師設伏在界河西側山坡,九旅在界河東側,五旅設伏在滕縣東北,吳部一旦進了包圍圈,五旅就把大門關上,八師和五旅左右突擊,一舉將吳化文四千人馬一網打盡,這是陳毅的“如意算盤”。但相互不熟識的人搭檔幹活,容易出紕漏,第一次伏擊就沒有打成。五旅動手早了,吳化文立刻把頭縮回去了。對此陳毅好生腦火。“太性急了!性急並不說明你們勇敢。大部隊作戰一定要嚴格遵守戰場紀律,服從指揮。”事後,陳毅批評了五旅。八師白忙了一場。

吳化文縮回滕縣城,好幾天不露頭。吳雖然滑頭,但駕不住有老蔣在他頭上壓。11月3日,吳化文又挪窩出門。隊伍長長一串,你看過電影《地雷戰》嗎?鬼子出來掃蕩,讓二鬼子在前麵“趟雷”,想必這樣的差事吳化文過去也是幹過的;如今我吳化文也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比你鬼子當年更絕,前麵讓你開道,後麵還讓你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