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想必《大風歌》大家都挺熟的了。小亭長劉邦垓下一戰而得天下,榮歸故裏,衣錦還鄉,但還是念念不忘“猛士”,樊噲多多益善。
大風歌像風兒一樣遠逝,兩千年滄海桑田。就在這塊漢高祖的故土上,黑暗與光明的決戰正拉開帷幕,時代在呼喚新的猛士。
1945年11月中旬,滕縣東香鎮津浦前線指揮部會議上,陳毅心潮激蕩,破天荒地提議為一位陣亡的士兵默哀6分鍾。陳金合的英雄壯舉,在第三野戰軍戰史上是有記述的,“這次戰鬥中,第八師第二十三團一營在攻殲柏山守敵時,第二連機槍班長陳金合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舍身炸碉堡,使攻擊部隊全殲敵兩個連……”
不過,戰史的“這次”,如果上下文連起看,指得是界河戰鬥,我個人覺得有誤,柏山戰鬥是在界河伏擊戰以後進行的。這段文字在第三野戰軍戰史第17頁第二段,誰要是有興趣可讀一遍,看我說得對還是不對。
八師在界河之戰後,就沿津浦線南下,八師南下是因為國軍在大舉北上。國民黨第十九集團軍陳大慶部已占臨城,臨城的西北麵有一座山叫柏山,位於臨城和夏鎮之間,是微山湖以東的一個重要製高點,要想扼製國民黨北上的步伐,首先就要拔掉這顆釘子。
柏山有十九集團軍一個加強營的兵力,主要以山上的一座寺廟為據點,並在古廟的東北和西北角有兩座大碉堡。據一營一連指導員張明回憶:“11月11日晚,全營在張先軍營長的帶領下,經過40裏路的急行軍,於23點時突然出現在柏山敵陣地之前。從西北角正麵攻擊的三連首先與敵遊動哨接觸並將其擊退,二連跟蹤追擊,迅速攻占了山腳下的於莊。”當時一連從柏山東麵迂回,從敵人背後直撲山頂。午夜時分正麵的三連戰鬥打響,一連突擊隊在張明帶領下,翻過寺院的圍牆,戰士們一個個跳進寺廟裏。這時,廟裏的敵軍正亂作一團,在成排的手榴彈爆炸聲中,不知所措,四處亂竄。張明落地後,順手拾起一支步槍,槍托往地下一頓,大喝一聲:“不怕死的,跟我來!”一連在敵人背後狠狠地捅上一刀,戰鬥在逐屋逐院的進行。
柏山這一仗不比界河伏擊,作戰對手是國民黨“堂堂正正”的正規軍了,比起當過偽軍的吳化文部,當然是橫多了。戰鬥差不進行了4個多小時,蔣軍雖然在一營的突襲下節節敗退,但還是七八十敵軍在東北角的大炮樓裏頑抗。營長張先軍打開懷表一看,4點了,一連和三連衝了幾次都沒成功,傷亡越來越大,張營長不由著急了,天亮前要是拿不下,那就不好說了。
當然,張營長還是有把“撒手鐧“的,那就是前麵說到的在山下於莊待命的二連。這個二連在全團名氣僅次於一連,是當年八路軍總部警衛團的連隊,人們都稱“朱德警衛連”。張先軍把二連作預備隊用,這時不上更待何時呢?這時對指揮員來說,是三下五除二結束戰鬥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