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火燒眉毛之際,團裏馬參謀又匆匆趕來,傳達團長命令,5分鍾內不能解決,立刻撤出。
看老片子,隻有實在頂不住了,才呼喚再堅持最後五分鍾。難道一夜的流血犧牲要白費了?人活一口氣,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當時,不僅是營長張先軍,一營的戰士們同樣心裏憋著一口氣,完不成任務,對革命軍人來說是很難接受的。但沒有爆破器材,單憑一口氣也無濟於事。正是張先軍最燎人的時候,一個突然發現的情況,讓所有的人心頭一喜,有辦法了!張營長大聲喊:“拿過來!”
發現一顆手雷。手雷壓在一個負傷的戰士身下。手雷,作何解讀呢?簡單一點理解,就是手榴彈的放大版。手雷在解放戰爭中聽說的不多,抗美援朝用得就多了,比如反坦克手雷。但當時鮮有手雷,敵人也沒有這個裝備,運輸大隊長沒有送來,抗日戰爭時期,小鬼子也不用,所以這顆手雷魯南軍區自造的。
手雷是自家的,但卻是新產品,也就是在前一陣“摘桃”的時候出爐的。說來還有個小故事。前頭說了,在攻打鄒縣前,八師二十三團和警九旅十八團聯手打下一個大據點,就是劉斐然的宿羊山。意外的收獲還有一個“兵工廠”,劉斐然的一個修械所完整的被繳獲了。何以祥說:“當時,我們師的裝備還比較差,得到這些修械器材,簡直如獲至寶,二十三團領導報告師裏,很想搬走這個修械所……”。雖然,師首長也很讚同,但因為很快要打鄒縣,未能如願。野戰軍想“拉家帶口”總是不那麼容易的,於是這個修械所成魯南軍區兵工廠的一份家當。“成了魯南軍區和我們八師研製手雷、製造手榴彈以及修理武器的“基地”。何以祥回憶道。
當時,八師要“攻城略地”,正想辦法多弄些黃色炸藥,會議上新上任的參謀處主任馬冠三(原魯南軍區作戰科長)報告給大家一個好消息,魯南軍區參謀處和兵工廠一起研製特大手雷試驗成功了。這種手雷專炸鐵絲網、鹿砦和碉堡。當時最有興趣的就是二十二團王吉文了,當場就“伸手”,王團長說:“馬主任,特大手雷造出來,可不要忘了多給我們幾顆試試!”
手雷很快配發給了部隊,說是手雷,但可不是用手甩的那種手雷。其實更像一顆航彈,長有二尺,若沒魯智深、李逵這般的力氣,你如何扔得遠。所以為了便於使用,又插上一根一尺長的木柄,所以又像一顆放大的手榴彈。手雷分快速和慢速兩種,慢速就像手榴彈,有一個延時;快速手雷拉火就炸,使用時在拉環上接一根繩索。拉火手雷威力很大,再堅固的碉堡,不炸個屋陷樓塌,也起碼炸開大口子,這是當時八師常用的爆破器材。
五分鍾,眨巴眼的事。怎麼辦!這時陳金合摘下帽子往地下一摔,說了一句:“我陳金合為黨為人民,堅決完成任務!”抱著手雷就衝了上去,這時,連長在後麵大聲喊:“這是快速手雷……”但陳金合衝上去後,隻見“轟“的一聲,火光衝天而起。這個版本來自何以祥的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