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還有個版本是這樣的。陳金合抱著手雷爬上炮樓的基座,套上繩索後,回來猛一拉,不料繩索斷了,這時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情形出現了,陳金合二話不說又衝了上去,隻見碉堡下身影一晃,陳金合迅速攀上碉堡底座,抱起手雷,隻見一聲巨響,烈焰飛騰,濃煙滾滾……
陳金合舍身炸碉堡的故事,我看過幾個版本,大同小異,基本是一致的。陳金合,1919年出生,山東滕縣人,年少時一度出家,以後又做過鐵匠。1939年3月,陳金合參加了八路軍,出身貧寒的人,最能在人民軍隊中提高階級覺悟,第二年陳金合就入了黨。柏山戰鬥時,已經是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兵了。
當時陳金合是二連機槍班長,機槍在那個特定的年代裏,是連隊的主要火力,也是一個技術活,連隊首長都非常重視機槍的使用,打仗時經常被連隊幹部帶在身邊。一般說來,打仗連隊各班排也是分工有序,各司其職,通常情況下,機槍是用來掩護爆破手的。但陳金合主動請纓,毅然前去爆破,最後不惜以血肉之軀換來戰鬥的勝利。
在人民解放軍的戰史上有過許多舍身炸碉堡的壯舉,其中影響最大,最廣為傳唱的當數董存瑞。但是隆化戰鬥發生在1948年6月,比柏山戰鬥要晚了兩年多。陳金合是人民解放軍戰史中第一個確切記載的舍身炸碉堡的英雄,陳金合是是二十二軍永遠的光榮和自豪。
陳金合舍身炸碉堡在魯南前線影響非常巨大,我父親在回憶文章寫道:“在這段自衛作戰的過程中,魯南戰場上出現的最激動人心的重大事件就是八師舍身炸碉堡的陳金合烈士的英雄事跡。他是中國戰場上第一個馬特洛夫基式的英雄,他是我們英雄輩出的山東野戰軍八師革命英雄主義的實際帶頭人……”
柏山戰鬥後,主帥陳毅聞此訊大為動容,並給予英雄壯舉崇高的讚譽——“陳金合同誌是實際戰爭的領導者,是徹頭徹尾的共產主義英雄。”“徹頭徹尾的共產主義英雄”,這樣的語言今天是聽不到了,也可以說是陳毅的獨創。但“是實際戰爭的領導者”,這就是上升為理念了,就要從革命戰爭的高度去解讀了。
多少年後,三個白發蒼蒼的老軍人還在回味陳老總的這句話。他們一致認為,陳老總說的“實際戰爭”即戰場上的戰鬥,當時以劣勢裝備與強大的敵人的作戰,我們勝利的主要因素就是革命戰士的高度責任感,有我無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種責任感和英雄主義,不就是在起著領導和表率嗎?這三個老軍人分別是當時二十三團一營營長張先軍、一連指導員張明和任過二十三團團長的石一宸。
二十二軍之所以能成為我軍華東主力,英模工作出色是重要原因之一。當時,魯南各部隊都掀起學習陳金合的熱潮,二連機槍班被上級命名為“陳金合”班;當地政府也把柏山命名為“陳金合”山。當時陳金合被譽為我軍第一個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可見當年蘇聯紅軍對我軍的影響)。
二十三團於11月11日攻下柏山後,八師有一個小憩,17日又接命令,全師向臨城西北方向運動。比起柏山來,這可是道“大餐”了。當天晚上師部接來報,說二十三團團長(一說副團長)陳士法受傷,這真讓師長王麓水心頭一緊,這關頭千萬不能折將,因為八師的“大戲“正等著開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