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滾滾,連戰連捷;連戰連捷,乘熱打鐵。
八師出山後,幹淨利索連奪兩城,大得陳毅讚許。攻城這樣的陣地作戰對裝備火力要求高,一直是我軍的弱項。當初攻打臨沂,魯中和濱海各有一部參戰,足足打了二十餘天,連發三次總攻,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最後羅榮桓都動了肝火。
看來八師能打,能者就要多勞,陳毅要給八師壓擔子,那麼拔掉柏山據點後,八師又有何動作呢?
第三野戰軍戰史中記述:“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津浦前線野戰軍各部隊繼續向南擴展。11月25日,向臨城、韓莊之敵發起攻擊。第八師首克官橋、孟家倉,殲陳大慶部暫編第二師2000餘人,迫使日軍300餘人投降。”
這沒錯,不過官橋、孟家倉相對來說是兩根“小刺”,而八師原先要拔的是一根“大刺”,所以先要回答陳士法是怎樣負傷的。
柏山戰鬥後,陳毅給八師的命令是拿下國民黨八十二師。八十二師在哪裏?八十二師在臨城。17日晚,老紅軍團長(一說是副團長)陳士法親自帶隊去前沿偵察,不幸被射來的亂槍擊中,我想可能傷得可能不會太重,因為不久陳團長又繼續上陣了。
雖然這一趟偵察付了代價,但還是非常值得。作戰科參謀魏學誠是這樣回憶的:“綜合偵察情況,臨城周圍地勢大部開闊低平,敵工事較堅固,且修成環形鐵路有裝甲列車日夜巡視,不易迅速攻取。師首長向上級建議暫緩攻擊。”這個決心王師長下得好。不要去做沒有把握的事,不要打沒有把握的仗。後人多是以成敗論英雄,金門之戰那麼英勇悲壯,還是有人說三道四。
圍殲臨城、韓莊之敵的戰鬥是有相當規模了,這是和國民黨正規軍的正式作戰,戰鬥非常激烈,應該是津浦路徐(州)濟(段)戰役的核心部分了,以至有人也稱此戰為臨韓戰役(實際上臨城最後沒有拿下)。是役,八師的任務是圍殲十九集團軍的暫一師和暫二師,暫一師在滕縣,暫二師在官橋、孟家倉,由北向南是排成一線。
根據野戰軍命令,八師首先解決官橋的暫二師。師主力於24日達青泉寺、柴裏、二龍崗地區。這一仗二十三團擔大梁,攻殲官橋暫二師師部及一個團。官橋還有日軍200餘人,不能掉以輕心。前兩戰,二十四團多為助手,但這一仗二十四團也要獨當一麵了,任務是拿下孟家倉,孟家倉也有敵一個團。一個團吃一個團,但團與團不一樣,比如民團也是“團”,具體我說不清,自己去思考吧。二十二團這次歇口氣了,主要是作預備隊,以一部分兵力包圍磨莊車站日軍一個中隊,迫其投降,不戰屈人之兵,為兵家上上策。
孟家倉戰鬥首先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