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橋之戰對八師最大收獲還是得了兩門山炮。當年日軍裝備九四式山炮,七五口徑,比九二式小鋼炮又大了一號,這才有了炮兵的模樣了。據何以祥回憶,原來有個炮班,又抽調了二三十人,加上俘虜兵六七十人,幾天後,八師的炮兵連就開張了。但另有一說是羅榮桓在去東北前,將山東軍區也就是一一五師炮兵連撥出一個排給八師,當時連長戴文祿也留了下來。但不管怎麼說,八師的炮連確實是打完官橋以後組建的。雖然有了“大炮”,能放炮的人卻一個沒有,還得從日軍的俘虜中找“教官”。
正是八師大動幹戈之時,警備十八團也是打得不可開交。前麵說過了,十八團前身是運河支隊,這個團從抗戰起就活動在蘇魯間大運河兩岸,是山東解放區南大門的第一道門閂,這次戰役中一直在柳泉與韓莊之間執行任務。
對這一時期的戰事,父親寫有1萬多字的回憶錄。父親在文章中是這樣說的,“記得這時魯南前線,津浦路兩側,大運河南北,日夜炮聲隆隆,戰場遼闊,不是這裏打,就是那裏打。不是日間,就在夜裏,槍炮聲不絕於耳……”看來感受與抗戰的確是大不相同了,有一種大戰場的感覺了。抗戰勝利後,十八團首先和八師二十三團協同攻打了宿羊山,但從相關史料看,津浦路戰役十八團還是配合北上新四軍作戰居多。按政委童邱龍的話來說,就是在羅炳輝將軍指揮下作戰。
警九旅十八團前身是魯南軍區運河支隊,運河支隊也是一個團的建製,以我的眼光看來,這個檔子的部隊介於“李向陽”小遊擊隊與主力團隊之間。運河支隊在抗日戰爭中也打過許多激烈的戰鬥,但無庸諱言,大規模的作戰確實也不多。所以,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是遊擊兵團,換句話說就是“大遊擊隊”。一支遊擊兵團要上升為地方主力兵團,不是挪個窩就成了,是要在血與火中成長的,考驗馬上就來了。
運河支隊戰史中也有這樣的記述:“頑敵一一七師為了掩護搶修鐵路,企圖奪回我位於利國嶧東南大成山陣地,一路攻我二營五連、六連於郝家莊馬園陣地。我二營戰士堅守馬園村,猶如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塹,一次次進攻都被打退;另一路一一七師主力攻我一營大成山陣地,敵人炮火之猛烈為十八團一次所見。這是我十八團與美式裝備的國民黨正規軍的第一次較量。然而自上午9時起戰鬥到黃昏,我團進行反擊,頑敵丟下250多具屍體退回國驛。”這就是1945年11月下旬配合新四軍攻打韓莊的一次戰鬥。
我父親的文中提到與國民黨騎兵部隊作戰的事。按他的說法是國民黨騎八師,不過我在史料上沒有查到這個番號,但有說騎兵團的。但從有關史料上看,當時是有個國民黨的騎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