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營二連也是老資格,離“當”紅軍隻差一年,不僅僅是“三八式”老連隊,說起來還非常牛,那就是從八路軍警衛團裏出來的連隊,在八師常稱其總司令的警衛連;三連組建於1941年,是由武工隊和地方武裝一部合編而成。總之這3個連,不是“老紅軍”就是“老八路”。但由於營建製“斷檔”,這個營的曆史從哪算起是有不同說法的。
戰爭是殘酷的,很少有一支軍隊的建製從誕生之日起就“紋絲不動”的戰鬥到最後勝利。說起教二旅五團一營的前身,這個話題非常令人糾結,要厘清其中枝蔓談何容易。雖然軍中有定論,但還能聽到不同的聲音,我采一家之言,與各位軍史愛好者共同探討。
原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的《皮定均日記》中有記有他學習八師的體會,我特別注意到書中關於八師的注解。八師“是山東軍區和山東野戰軍的部隊,前身是一一五師一部分。”二十二軍(前身各部隊)與一一五師的關係說了很多了,我前頭還特別梳理了二十二軍的兩個頭號主力團,一九四團和一九五團的來龍去脈。一九四團即老三團是魯中軍區調撥過來的,源頭在津浦支隊,也可以追溯到紅四方麵軍;一九五團即老五團,我曾說是魯南的“土著”。那麼,二十二軍和一一五師有沒有“直通”的血脈?如果有,那麼是在哪一枝滕蔓上呢?
雖然我在《五團傳奇》一文說了老五團是魯南“土著”,正史也把五團前身定為蘇魯支隊。但還是有許多人把老五團算作是從一一五師出來的團隊,這種說法也是有他的根由的。在一本二十二軍紀實的作品中,作者就是這樣寫道:“關於老五團,說起來比老三團還老。它有紅軍的骨幹力量,是以羅榮桓帶到山東的一一五師六八六團二營擴編的教導二旅五團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七七事變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黨革命軍第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一一五師下轄兩旅一團,兩旅即三四三旅、三四四旅。三四三旅也有兩個團,即六八五團和六八六團。六八六團由紅一軍團紅四師(紅四師原為三軍團)改編,紅四師十團編為一營;十一團編為二營;十二團編為三營。一營就是全軍著名的紅軍團,三十八軍三三四團(平江起義團);三營則是十六軍一三九團(秋收起義團),這個兩個營都是大牌的紅軍團。那麼二營呢?都是當年的紅軍團隊,有的風光無限,有的悄無聲息。有的發展、有的調整、有的剝離、有的消溶。所以對一支部隊的延續,也會溶進軍旅文化元素,這就不是一兩句話能說得清了。
現在最重要是,教二旅五團一營是從哪裏來,是哪路好漢,能報得上姓名嗎?其實這話題我前麵已經露過風了。1941年8月五團與邊聯支隊合編,這個營就是來自邊聯支隊,果真如此嗎?且慢,還有話說。邊聯支隊的這個營又是何方神聖呢?原來在邊聯支隊與五團合並之前,還曾與嶧縣支隊合編過,而嶧縣支隊又和六八六團二營合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