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喜歡文藝,但終究還是擦肩而過。
1942年5月,張明17歲了,從少年也成毛頭小夥了,又調到魯南軍區政治當青年幹事,主要也是做些文娛方麵的工作。但從這些經曆看,張明實際上也沒有參加什麼戰鬥,離真正鐵血軍人還有距離。直到半年後,差不多是1942年底,被調到軍區特務團一連當文化幹事這個編製現在我們很陌生,我隻能估計是排級幹部,前國防部長遲浩田將軍也當過文化幹事。1943年5月張明調到軍區輪訓隊學習,學習結束後,他卻被派到邊聯縣六區區中隊的任副指導員,也可以說去了“地方”,以後又隨地方武裝的升級來到五團,我想這應該是1944年以後的事了吧。
從張明參加革命的經曆來看,機關、劇社、連隊都幹過,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生性活躍,喜吹拉彈唱,當政工人員也是非常適合的。確實如此,張明是二十三團最出色的指導員之一。人們看到張明在戰鬥中的閃光,還是在津浦路戰役後階段的泉源之戰中,戰後張明被評為甲級戰鬥模範。但真正讓他在八師名聲大振,是宿北戰役的峰山攻堅戰。
“誰說陳毅不會打仗”。都說出自陳毅之口,但有版本說,這是陳毅大怒時候說的;也有版本說,這是陳毅大笑時說的。如果沒人能確鑿“舉證”,那麼宿北大勝後,陳老總開懷大笑更為合理。如果說這不過是演繹,“莫須有”的事。那麼,陳毅喜歡作詩總是沒人否認的。此戰後,陳毅留有一首五言詩,其中有兩句是,“試看峰山下,埋了戴子奇。”
眾所周知,六十九師師長戴子奇葬身之所是在人和圩,但陳老總為何要說峰山呢?當然,我不否認這裏“峰山”有修辭的功用,但我想陳毅作為一個軍事指揮員,應該有這樣的戰場的判斷,峰山是宿北戰役的關鍵所在。攻占峰山,二十三團一營是有頭功的,但這一仗,一營打得最後不到兩個班,三個“張”都被抬下戰場。
這三個小校參軍時他們或是熱血方剛的青年,或是懵懵懂懂少年。“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對他們來說聞所未聞。他們能在軍中遂以步步升遷,如果僅從一個軍人的角度上說,當然首先是他們的勇敢犧牲精神,再就是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是那個年代的佼佼者。
如果沒有戰死沙場,建國後,他們若還在軍中服役亦無大的閃失(一說轉業人員中也有授勳的),那麼都有資曆被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勳章或三級解放勳章。上個世紀50年代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勳,其中頒發三級獨立自由勳章31098枚;三級解放勳章54879枚。這一次授勳總人數61000餘人,我估算有5萬人以上被授予三級勳章。他們應是是抗日戰爭營連職軍官和解放戰爭營團職軍官。而可以肯定的說,授予三級勳章人員中,營連級指揮員又是絕大部分。可以說,“小校”是為共和國誕生而征戰的數百萬大軍中基層軍官的中堅。
不過,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那麼一點點“功名”,與“高官厚祿”不會相交。今天,我想至少一半以上的老兵已走完生命的裏程,無可挽留地帶走了他們全部的戰爭記憶,激情燃燒的歲月與我們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