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日記中看,魏學誠遠沒有能達到“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的功夫。他為人低調,不善應酬。或者說,他不願意說過頭的話,作戰他更願意留有餘地。就是對自己的部隊,他也不屑誇耀,但他內心是非常熱愛自己部隊的。濟南戰役後,有一位領導對三縱說了一些魏學誠聽來是不恰當話,至少在日記中,我看到的是魏學誠拍案而起,忿忿不平。
魏學誠是什麼時候開始做參謀工作,我不得而知。但在解放戰爭中,最初在八師當參謀,後來是三縱參謀,副科長、科長,二十二軍作戰科長。如果從職位升遷的角度說,我以為還是不緊不慢,中規中矩,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魏學誠屬於埋頭搞業務的幹部,對“仕途”沒有那麼的熱衷,有一次職位的提升,他卻態度淡然,甚至“婉言謝絕”,是怎麼回事呢?
1950年3月,又公布了任職命令,魏學誠在日記中記述:“……我任參謀處副處長兼作戰科長。我得息後曾當麵向參謀長提出過不要任這個副處長的意見,因為科長隻管本科的事,工作起來方便,加副處長之名則不易協調各科的工作。當被解說為是否對副職不滿時,我就無話可說了,我向來不分辨別人的誤會。(注:當時並無參謀處這一正式編製,參謀處長一職多為臨時設置,協助參謀長工作,缺參謀長時則代行其職責)”當時處長畢慶堂剛剛調任華東軍大浙江分校副校長,魏學誠在這個位子上,工作會比較繁忙,但同時舟山戰役的總攻準備即將就緒,軍裏還想讓他在作戰科把關。
軍的參謀處長是哪一級幹部呢,其實對個人來說還真的很重要。據說魏學誠被授予二級解放勳章(授予解放戰爭師以上幹部),這樣看來,至少是和師副參謀長是同級的,也就是準師級。真要是不當這個副處長,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解放戰爭於1950年6月結束)。以後任浙江軍區(注意,不是省軍區,當時浙江軍區兼七兵團)作戰處處長,南京軍區作戰部部長,軍區炮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南京高級陸軍學校副校長、顧問。很想為魏老爺子畫張標準像,最後隻畫了一頂“官帽”,慚愧,慚愧,還是回到宿北戰役的最後階段。
據第三野戰軍戰史記述:“19日下午,被第一縱隊圍困於苗莊的第四十一旅,分兩股突圍,除300餘人逃脫外,全部殲滅。”如果要細究這部分殘兵是從哪裏突出去的,真和八師有瓜葛,說來還又好氣,又好笑。
這一天,整編十一師一一八旅由井兒頭北犯,困守苗莊、蔡莊的四十一旅乘機突圍。旅長董繼陶還算讀過幾本兵書,對突圍方向還頗費了一番腦筋。向西南,固然有一一八旅接應,但這裏有山野重兵把守,此行不見得定能成功。於是,董繼陶還真出奇招,向北。這更靠近共產黨的地盤,雖然有風險,但也是出其不意避實就虛的一手。於是他兵分兩路,一路向南佯動;主力朝北,然後再住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