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茶典與傳說(2)(1 / 3)

狀元茶:據《唐撫言》說:有鄭光業者,與中表兄弟同去應考。他們共有一隻取名“哭海”的皮箱,把其他同考人投獻詞句不通的詩文,都投入箱中。在空暇時,他們每人從“哭海”箱裏拿一篇朗誦,讀者聽者無不絕倒,直到大家盡歡而罷。考試完畢的當天晚上,突然有一個同考入闖入試館,對光業說:“必先,你肯讓我坐下來嗎?”(必先疑是當時的土語,也許是光業的綽號或小名。)於是光業就讓出半個位置,給他擠坐下來,接著又道:“必先,必先!麻煩你取點水給我。”光業就起身拿了一瓢水給他。不料此人太不識相,竟然又說道:“順便拜托再煮一碗茶好嗎?”光業又欣然應命,為他效勞。過了兩天,光業高中狀元,那位同考入搶先來信道賀,信中的意思是:“既蒙讓位取水,又承煮茶,當時夫俗眼,不認得貴人……”於是狀元代人煮茶的故事,就傳揚出來。

明王問《煮茶圖》

遞水:唐代的某些王公以及朝廷高官,不但喜歡好茶,而且還要用天下之名山、名江或名泉的水煮茶。為了名水,不惜動員大量人力,利用各種盛器貯水,從路途遙遠的州縣運到京師。這當然是貴族生活奢侈,講究享受,才要用好水烹煮好茶,能使茶味格外清醇可口。

可是遞水比運茶困難得多。茶是固體,隻要包裝妥善,在運輸途中,不會損壞茶本身的品質。水是流質,必須貯以瓷器和銀瓶,且加以緊蓋密封,但在旅途遙遠而崎嶇的運輸中,又逢天氣炎熱,遞送時間長久,難免瓷器撞破,水量漏耗殆盡,以及水質或多或少發生變化,成為腐水,其味難以入口。所謂流水不腐,而器中密封之水,經過長途運送,時間稍久,其水質怎會不壞呢?

如果官府通情達理,當然明白遞水的困難,尚能原諒遞水的役工,而不加以深責,但有許多官僚卻不以為然。他們見到腐水,或水量稍有損耗,就認為役工所遞的水不是屬於某某指定名泉的水,於是加以究辦。

所以役工們聽到遞水,不但感到頭痛,而且無不怨聲載道。惟一的辦法就是增加役工人數,把原來規定十人,增加到二十人,分成日夜兩班,日以繼夜地遞運,以便縮短運輸時間,而使水性保持原質。

這種勞民傷財的遞水弊政,在唐代盛行了一段時期,即使在宰相李德裕主政的時候,此風尚未斷絕,直到後來他聽從了一個和尚的意見,以京師當地的井水,代替了常州惠山寺的泉水,才下令停止遞水之舉,於是民間可以息勞,而外界的浮議也就隨著弭止。

又《全唐詩話》記載,唐德宗年間,李研公勉之子李約雅度簡遠,多材多藝,性嗜茶,又喜親自煮茶,且常謂“茶須用緩火灸,活水煎。”當時煮茶能說此話的人不多。

西蕃茶:德宗二年(公元781年)十二月,上遣常魯前往西蕃。他到了吐蕃,第一件事就是在營幕裏烹茶。番酋讚普驚奇地問道:“這是什麼東西?”常魯答道:“這是洗煩解渴的妙品,叫做茶。”讚普道:“茶!我這裏也有…”他說著,連忙叫人拿出許多包茶來,並且一邊指示,一邊接下去說。“這是壽州產的,這是舒州產品,這是產在顯渚的、慶門的,那邊還有昌明的、邑州的。”看得常魯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門神:又《唐語林》中講到一個故事:江南驛吏向檢查倉庫的刺史報告:“司酒庫的門神叫杜康,司茶庫的門神叫陸羽。”刺史點頭讚許。接著驛吏指著那儲藏蔬菜的庫門上的神像道:“這是蔡伯喈。”刺史聽了,大笑道:“不必設這菜神了。”

風味茶:唐代茶人,也有把茶末加上鹽、蔥、棗、薄荷等佐料與水同煎,而茶色共青,這種飲品也為當時的人們所樂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