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唐代茶著

蔡襄《茶錄》等古茶書集本唐·蘇慶《十六湯品》

蘇慶的傳記不明。書中內容是因陸羽《茶經》五之煮,將茶水煮沸的情況分為“第一沸(魚目),第二沸(湧泉連珠)、第三沸(騰波鼓浪)”,所以也分為十六湯品,認為決定茶味的,就在湯之增減。

蘇慶對這“十六品”各給予一個美稱:“第一品得一湯,第二品嬰湯,第三品百壽湯,第四品中湯,第五品腸脈湯,第六品大壯湯,第七屆寶貴湯,第八品秀碧湯,第九品壓一湯,第十品纏口湯,第十一品減價湯,第十二品法律湯,第十三品一麵湯,第十四品有人湯,第十五品賊湯,第十六品大魔湯”。

《十六湯品》與《煎茶水經》在唐、宋時頗為流行。到元、明時,由於淘汰固型茶,水與湯既失它的神秘性,也就沒有任何的價值了。

唐·陸羽《茶經》

世界上第一部茶書是陸羽的《茶經》。可以說,專門為茶而著書的人,是從陸羽開始,也是從陸羽開始,茶事才得以流傳世間。

《中國曆代茶葉全書》封麵陸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自稱桑榮翁,又號竟陵子,唐複州竟陵人。在唐上元初(公元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江蘇吳縣),開始閉門著書,有時一人走到野外,“育詩聲木,徘徊不得意或漸哭而歸。”他特別喜好茶,著《茶經》一書,於是天下尚茶成風,後世遂尊之為“茶神”。

現今所存的《茶經》一共分為三卷十節。卷上:一之源,談茶的起源,茶的形狀、名稱和品質;二之具,談采茶、製茶的用具;三之造,論述茶葉的種類和和采製方法;卷中:四之器,列煮茶、飲茶的器皿。卷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談泡茶的風俗;七之事,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指哪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圖,教人用絹寫茶經懸掛。

《茶經》係統地總結自古至唐朝的茶葉生產經驗,很詳細地搜集曆代的茶葉史料,並認真地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結果,成為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直至今天,其內容還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的。

唐·張又新《煎茶水經》

《煎茶水經》一書,是唐憲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時,張又新所作。

張又新,唐陸澤人,字孔昭,元和進士。他是工部侍郎張憲的兒子,又為當年陰險的宰相李逢吉的手下,是所謂“八關十六子”的才子型人物。宦遊狡詐的官場,留下一個不好的聲名。官做到尚書左司郎中而止。

《煎茶水經》原稱為《水經》(據《太平廣記》卷三九九),但又怕和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相混,所以改成《煎茶水經》。這本書的內容係根據唐陸羽《茶經》“五之煮”這一部分略加發揮,而著重水品。他采取各論的方式加以展開,先批評劉伯溫將各地適於煮茶的名水分為七等:“揚子江南靈之水第一,無錫惠山寺之石泉水第二,蘇州虎丘寺之石泉水第三,丹陽觀音寺之石泉水第四,揚州大明寺平山名勝大明寺之石泉水第五,吳淞江之水第六,淮水為最下第七。”並力主陸羽的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井水者下等,不夠考究。於是張又新將各地的茶水擴大為二十種,重新品評為“慶山康王穀之水兼第一、無錫惠山泉水第二,蘄州蘭溪之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方橋之潭水第六,揚子江之南靈水第七,洪州西山之西東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縣之淮之源第九,慶山龍池山之顧水第十,丹陽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遊之中零水第十三,貴州王虛洞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之洛水第十五,吳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第十七,郴州之加圖泉水第十八,桐慶之嚴厲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綜觀《煎茶水經》之論,北宋歐陽修在《大明水記》中曾大加批評,認為《煎茶水經》是不正確的,又批評他將各地的茶水也按一、二、三而分成等級,是一種錯誤的舉動。

煎茶水經

故刑部侍郎劉公,諱伯芻,於又新丈人行也。為學精博,頗有風鑒。

此二十水,餘嚐試之,非係茶之精粗,過此不之知也。夫茶烹於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離其處,水功其半。然善烹潔器全其功也。李口諸笥焉。遇有言茶者,即示之。又新刺九江。有客李滂門生劉魯封言嚐見說。餘醒然思往歲僧室獲是書。因盡篋,書在焉。古人雲“泄水置瓶中,焉能辯淄澠”,此言必不可判也,萬古以為信然,蓋不疑矣。豈知天下之理未可言至,古人研精固有未盡,強學君子孜孜不懈,豈止思齊而已哉!此言亦有裨於勉,故記之。

述煎茶泉品

大渭黍汾麻,泉源之異稟;江橘淮枳,土地之或遷。誠物類之有宜。亦臭味之相感也。若乃擷華掇秀,多識草木之名;激濁揚清,能辯淄澠之品。斯固好事之嘉尚,博識之精鑒。自非嘯傲塵表,逍遙林下,樂追王□之約,不敗陸納之風,其孰能與於此乎!吳楚山穀間氣清地靈,若後穎挺,多孕茶,為人采拾,大率右於武夷者為白乳,甲於吳興者為紫筍,產方穴者以天章顯,茂錢塘者以徑山稀。至於續廬之岩,雲的之麓,鴉山著於無翕□,蒙頂傳於岷蜀。角立差勝,毛舉實繁。然而天賦尤異,性靡受和,苟製非其妙,烹失於術,雖先雷而嬴,未雨而簷。蒸日以圖,造作以經。而泉不香,水不甘,爨之揚之,若淤若滓。予少得溫氏所著《茶說》,賞識其水泉之目有二十焉。會西走巴峽,蛤蟆窟,北憩蕪城,汲蜀崗井。東遊故都絕揚子江,留丹陽酌觀音泉。過無錫<;□鬥>;慧山水,粉槍未旗,蘇蘭薪桂,且鼎且缶,以飲以口,莫不瀹氣滌慮,蠲病祈酲,祛鄙吝之生心,招神明而還觀。信乎物類之得宜,臭味之所感,幽人之佳尚,前賢之精鑒,不可及已。噫紫華綠英均一草也,清瀾素波,均一水也。皆忘情於庶彙,或求伸於知己,不然者叢薄之莽。溝瀆之流,亦奚以異哉!遊鹿故宮,依戀盛府,一命受職,再期服勞。而虎丘之□沸,鬆江之清。複在封畛,居然挹注,是嚐所得於鴻(漸之)目,二十而七也。昔酈元善於《水經》,而未嚐知茶;王肅癖於茗飲,而言不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