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茶道,就是通過沏茶,飲茶的一整套方法,增進友誼,養心修德,學習禮法的一種獨特儀式。茶道師宗千利休指出,茶道的根本精神,就是“和、敬、清、寂”四個字。日本茶道文化協會負責人森本司朗先生說,以和敬清寂為主旨的茶道,展示,了人類希冀和平與安定的理想。千利休用這種指導思想,引導人們樹立和平共榮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規勸人們要睦鄰益友,和平共處、敬老慈幼、互敬互愛、廉潔樸實、去邪無私、清淨幽雅,修身養性。千利休的這些主張,與當時瘋狂追求物質享受的日本社會,與豐臣秀吉的霸權和侵略政策是針鋒相對的。看過日本影片《吟公主,的觀眾,大概還記得當豐臣秀吉強令千利休為他的茶室“插花”時,千利休憤怒地用花擲打殘暴的豐臣秀吉,並毅然剖腹自殺,以身殉道。千利休的弟子宗二,也用茶道的宗旨規勸剛愎自用的豐臣秀吉放棄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政策,結果慘遭殺害。這就是當時激烈鬥爭的曆史寫照。
日本茶道,按照傳統習慣,茶室多放在環境幽雅的山石叢林之中。茶道的道規很重,“四規”、“七則”要一絲不苟。“四規”即和、敬、清、寂,就是對待客人要和睦親密,相互尊敬,茶室的環境布置要幽雅清靜,室內陳設要有書、畫等高雅古玩。“七則”包括“點茶”的濃淡、茶水的質地、煮茶水溫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爐式和方位、煮茶的白炭以及茶室的“插花”,都要十分講究。
舉行茶道儀式時,先由主人跪在門前迎客,客人一一躬身進入茶室,態度謙遜。如來客為武士或軍人,則須卸下佩帶武器,置於茶室外設的架上,以示茶室內的和平氣氛。有的茶室外麵備有臉盆和清水,客人入室前先要洗手漱口,以示清淨。客人進入茶室後,賓主相互鞠躬,主人稱謝諸客光臨,客人感謝主人的盛情邀請。然後,客人們鑒賞四壁書畫、茶室布置和插花藝術,並依次雙膝盤坐成圈,主人即忙於生火煮水衝茶。茶道多用抹茶,衝泡時濃如豆羹,需用竹帚攪拌,直至麵上浮起泡沫為止,再衝水分裝各成,依次遞給客人品飲。客人恭敬地用雙手接過茶碗後,應先欣賞一下茶碗和茶湯,然後緩緩品飲。飲時,要使茶湯在舌間滾動,吸啜有聲,以示讚賞。待客人品飲完畢。主人便請大家玩賞精美茶具。儀式結束,客人們就鞠躬告辭,主人複跪坐門側送客。整個過程,都洋溢著“四規”精神。
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日本茶道的儀式也有所簡化。但茶室的布置,末茶的衝飲方法和插花藝術仍很講究。除茶味有濃淡之別外,同時還得清客人吃做工精巧的各色糕點,以增加歡樂氣氛。晶飲形式多種多樣,有每客一碗的,也有隻衝泡一碗,客人們輪流品嚐的。至於茶室中的花,則崇尚清雅,並隨季節變換。如冬天用紅梅和山茶點綴,使人感到生氣蓬勃,春意盎然,炎熱的夏天,則插上幾朵露珠晶亮的荷花,給人以涼爽之感。
茶道遵循的“四規”、“七則”大致相同,但根據迎客、慶賀、歡聚、敘事、賞景、論學等不同內容,具體的儀式也略有差異。自前,茶道仍是普及民間的飲茶風尚,也是國際交往中一種重要的外交禮儀。1978年10月23日,鄧小平同誌到日本參加《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準書交換儀式時,奈良八十四歲的森木孝順長老曾專門為小平同誌舉行隆重的茶道儀式,以表示最大的敬意。1980年7月10日,日中文化友好代表團也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盛大茶會,用玉綠茶招待來賓,以示感激答謝之情。參加“茶道”是一種美的享受,茶美、人美、點心美,環境也美。
茶道是日本人民傳統的飲茶藝術。願茶道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為促進世界和平多作貢獻。
(八)英國人的午後茶
英國人飲茶始於十七世紀,最初流傳於宮廷貴族之中,後來咖啡館中才開始有茶供應,但是價格昂貴,在1714~1729年喬治一世時期,中國茶進入倫敦市場,飲茶風尚逐漸在英國流行。
相傳十八世紀中葉,英國人早餐特別豐盛,午餐則馬馬虎虎的類似野餐,並無仆人侍候;直到晚上八時才進晚餐,晚餐後則在會客室中飲茶,兩餐之間相隔時間較長。於是,斐德福公爵夫人安娜就想出一個辦法,在下午五時請大家進糕點飲茶,說這樣可以消疲提神,點饑解悶,深得大家讚賞。許多貴婦人競相仿效,午後茶逐漸成了一種時興的禮儀。它是社交中聚會、議事的最好時機。大凡咖啡館、餐廳、茶室、旅館、劇院、電影院和俱樂部等,都供應午後茶。各種集會或社交活動倘若沒有午後茶,就會失去英國的特色。所以,在英國到處有舒適的茶樓,到處可以喝到午後茶,甚至連車站、碼頭、火車或飛機上都有供茶設備。午後茶風靡全城,許多家庭主婦沉醉於飲茶之中,甚至達到懶於治理家務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