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有灌有排(2 / 2)

孫一:“哦,我們那裏叫玉米,這第五碗糧食是哪裏來的?”

悶蛋莫名其妙,“餓自己種的唄!”

孫一:“你們什麼時間開始種玉米的?”

悶蛋撓撓頭,“這餓說不好,餓爺爺那一輩就種了。”

孫一原以為明朝出現玉米是個“奇跡”一般的存在,沒想到玉米在明朝人眼裏一點也不稀奇。

孫一心下大為感慨,一方麵明末因為糧食短缺官逼民反,一方麵改變全世界糧食產量的神級作物上門已經至少三代人。“萬子萬孫”都不得好死一點兒都不冤!

孫一誠懇地對悶蛋和其它明朝人說,

“在我的那個世界,玉米是產量最多的糧食。產量多到人都吃不完,就拿玉米來喂牲口、釀酒、榨油、做澱粉。我們的世界可以有許多人不用種地,有人說就是玉米的功勞。”

悶蛋愣愣地完全想象不出來番麥會有那麼重要,

“這番麥,不,玉米自打崇禎元年大旱以後,在陝北就種不成了。”

孫一恍然大悟,“怪不得你大老遠地跑到黃河邊來種地。”

悶蛋點頭,“即便是這黃河邊,玉米也不一定長得好。這裏地堿大,有的還是暗堿地。種的時候好好的,等伏天一到,堿全泛上來了。在這地方種玉米就象碰運氣。”

巧了,孫一這次來河套順路參觀了當地博物館,在後世的河套鹽堿地依然是個問題,但政府有個很簡單的解決辦法。

孫一笑著說,“我有辦法治鹽堿地。”

悶蛋眼睛一下瞪的牛一樣大。在這裏種地最頭疼的就是鹽堿地,別說有辦法治鹽堿地,就是有個辦法能避開鹽堿地都了不得了。

悶蛋的“大”侄子王二牛立刻忍不住“撲通”跪地,“求爺傳授我們治堿地的辦法!”

日塌天“呼”地立起,“求爺傳授治堿地的辦法!”

孫一毫不做作,“你們想學我就教給你們。”

明朝人立刻擠到孫一跟前,生怕離遠了聽不清。

孫一索性一下上了“桌子”:

“鄉親們,你們知道,地裏有堿就成了堿地。”

“要治理鹽堿地,辦法很容易——用水衝!

“鹽和堿都能化在水裏,隻要’有灌有排’,鹽和堿的含量就能降下來。”

“有灌有排”其實就是後世河套治理鹽堿地的口號。河套墾區以前隻灌不排,造成了水中鹽分的沉積,鹽堿化越來越重。後來修了排水渠,利用流動的灌溉水帶走地裏的鹽分,很快就把鹽堿程度降了下來。

日塌天有些不可置信:“就這麼簡單?”

“就這麼簡單”,孫一笑了,“越是簡單的法子越是好法子;要是一個法子半天你都弄不懂,這法子十有八九是騙人的!”

“爺說的有道理,有灌有排在黃河邊並不難辦。”,王二牛琢磨著說道。

悶蛋興奮了,“要是這樣子能成的話,這得憑空多出多大一片水澆地!”

陝北向來缺水,農民祖祖輩輩靠天吃飯。有一小塊水澆地,都得象寶貝一樣幾輩人護著。

孫一笑笑:“狼山下麵的一小片兒,就有一千萬畝!”

悶蛋張著嘴合不上,老天爺,一千萬畝,數字都大到想象不出來。

日塌天手發抖,聲發顫,

“這地方以後不就成了米糧川?”

“自從榆林堡起了事,弟兄們把家小都托付給了我,然後一個接一個走了。”

“他們指望我能給老小們闖出一條活路,可我,卻一點辦法都沒有,隻能熬一天算一天。”

“天可憐見,降下爺來,幾句話給我們指出一條生路!”

“我日塌天求爺能認了這魁首之位!”

說罷三個頭磕在地上,不再起來。

——————————

參考資料(作者注:和情節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跳過)

玉米在中國的曆史

成書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平涼府誌》:“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秫(高粱)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垂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

由此可見,到崇禎五年(1632),平涼府已經有了至少62年的玉米種植曆史,足足三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