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漢塞胡天(1 / 2)

日塌天磕頭在地。

悶蛋立刻下跪響應,“對呀!爺給我們當頭領吧!”

賈道士費力地擠開人群同悶蛋並排跪下,“貧道誓死願為爺馬前小卒!”

黃河筏子客一條龍先深深作一個揖,跪下鄭重起誓:“我一條龍手下二十幾人都是苦命的筏子客,如今奉爺為主,如有三心二意,天誅地滅!”

筏子客馬三跪下開言:“我馬三最佩服爺英武善戰!如今願追隨爺左右,如違此誓,死無全屍!”

奶娃從孫一身後靜靜地轉出,輕輕地跪在孫一麵前,“自從我記事起,我就不記得我吃飽過,爺,求求你別丟下我不管!”

事情發生的太突然,孫一一時說不出話來。

他原本打算在此逗留一段時間後返回狼山,爭取返回現代。

不過,現在既然出現了玉米,就要重新作評估。

“反清扶明”的想法在孫一腦海裏又冒了出來。

明朝滅亡四大原因:內憂外患、政治腐敗、氣數已盡、不可抗力。如今“不可抗力”可以劃掉了。

但是孫一馬上又升起了另一個疑問:為什麼高產的玉米在明朝的西北已經不新鮮了,西北還是鬧饑荒?

查閱手機孫一發現,另一個源自美洲的神級別的高產作物——甘薯,這時也已經在大明朝種植了。

甘薯進入中國是通過兩家姓陳的家族:一家是廣東東莞的陳家,陳益;一家是福建福州的陳家,叫陳振龍。

史料關於福州陳家的記錄很詳細,陳振龍是1593年從菲律賓千辛萬苦把甘薯引進中國的。西班牙殖民者進入菲律賓的時候,從美洲引進了甘薯,解決了當地的糧食問題。陳振龍是一個在呂宋島做生意的生意人,想把這種東西引進老家,但是西班牙殖民者非常嚴苛,在各個口岸嚴厲盤查。陳振龍拿了一根甘薯的藤條把它編在一個籮筐裏,然後帶著這隻籮筐上船回到福州老家。

帶回來之後,他跟兒子一起給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上了一份貼子,建議在福州試種這種甘薯。陳家率先在自家的農田裏開始種植這種東西,四個月以後獲得成功,立刻又給福建巡撫上了一份貼子。這個時候福建大旱,馬上麵臨糧食短缺的局麵,福建巡撫金學曾當機立斷,曉諭福建各地立刻開始推廣甘薯,由此甘薯在福建得以普及,使福建得以渡過當時的糧食危機。所以在福建也稱甘薯為金薯。

據說福州人為陳家立了祠堂,祠堂裏麵供奉的就是陳振龍和他的兒子,把陳振龍供奉為水部尚書,把巡撫金學供奉在廟中。陳家由此開始在全國各地推廣甘薯的家族舉動,他們北上浙江、山東、河南,南下廣東,但是非常不順利。陳家後代,把家族推廣甘薯的經曆寫成了一本書叫《金薯傳習錄》

玉米和紅薯,兩種高產作物,一個走陸路,一個走水路,一北一南,一西一東,分別送上門來,而大明朝,居然因為饑荒而滅亡了!?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上帝精心安排的雙保險居然都救不了大明!可見大明朝是怎樣地變著花樣作死!

要說玉米在西北是老百姓自發性地種植,沒有得到官府的重視,可是在福建推廣紅薯的可是堂堂的一省巡撫啊。

一身巡撫身份不夠,徐光啟身份足夠吧?

萬曆年間(1607年),徐光啟父親去世,徐光啟遂扶柩歸葬,回原籍淞滬守製三年。

次年,徐光啟在家鄉試種甘薯,大獲成功,總結了甘薯的十三個好處曰“甘薯十三勝”,並上《甘薯疏》,請求推廣。

徐光啟在崇禎朝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孫一就不信徐光啟就沒給崇禎推薦過甘薯!

孫一實在是無語。這樣都不行,還能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