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漢塞胡天(2 / 2)

難道要上帝他老人家直接把成品糧食送到倉庫裏,再撅起屁股讓大明朝皇帝愉快地踢上一腳?

讓孫一更氣不過的是:農業如此,工業也如此!

全球的所有知識分子,一致公推珍妮機的發明是工業革命的開端。十部穿越小說九部拿珍妮機開局。

1764年製成的珍妮機是最早的多錠手工紡紗機,可裝有八個錠子,適用於棉、毛、麻纖維紡紗。

而大明朝的紡織技術,遠遠領先珍妮機!

古今紡織工藝都是因應紡織原料而設計。古代世界各國用於紡織的纖維均為天然纖維,一般是毛、麻、棉,三種短纖維。地中海地區以前用於紡織的纖維,僅是羊毛和亞麻,印度半島地區以前則用棉花。古代中國除了使用這三種纖維外,還大量利用長纖維――蠶絲。

中國很早就出現了各種紡織工具。

手搖紡車的圖像資料在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多次發現;

腳踏紡車最早的圖像資料是江蘇省泗洪縣出土的東漢畫像石;

公元四世紀東晉畫家顧愷之一幅畫上出現腳踏三錠紡車;

宋末元初黃道婆(約1245-?)把腳踏麻紡車改成了腳踏三錠棉紡車;

元代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王禎著《農書》裏出現了腳踏三錠棉紡車,腳踏三錠麻紡車、腳踏五錠麻紡車。

王禎的《農書》還記錄了“中原麻苧之鄉”皆使用的一種大紡車,同時可以紡三十二個錠子!是四百年後出現的珍妮機的四倍!

更牛的是,比大紡車更進一步的是“水轉大紡車”,完全由水力驅動!

王禎不是工程師,所以對大紡車結構的記錄不甚了了可以理解。

薛景石,元初山西萬泉縣(今山西萬榮縣)人。出身木工世家,著有《梓人遺製》,詳細介紹各種木器形狀、結構特點、製造方法。繪有零件圖和總體裝配圖,每圖都注明機件名稱、尺寸和安裝位置、製作方法和工時估算。

可惜《梓人遺製》原本失散,到2016的年代僅保存了其中的兩部分:其一,車,其二,織機。

其中織機部分中對立機子(即立織機)、華機子(即提花機)、布臥機子(即織麻、絲織機)和羅機子(即羅織機)的形製、規格都有敘述和講解。

孫一估計,崇禎五年,大紡車的製作工藝一定還沒有失傳!甚至在某個地方,還有無數台大紡機在運轉!

從農業,到工業,大明朝萬萬沒有滅亡的道理。

可是,偏偏它就是滅亡了!

孫一隻能扼腕歎息,大明朝氣數已盡,是它自己要花樣作死,誰也攔不住。

留給孫一唯一合邏輯的方案,就是任大明朝去死!“反清不扶明”!

如果“不扶明”,大明朝的“內憂外患”、“政治腐敗”、“氣數已盡”一下子全轉化為孫一的優勢。

孫一發覺以前自己搞混了了幾個概念:民族、文化、國家和政權,自己把這四者混成一個詞:“大明朝”。

孫一其實想挽救的是前二者,與屬於老朱家的國家和政權沒有一文錢關係!

如果拋棄老朱家,有什麼地方比這三不管的塞外狼山更合適?有什麼人比這些活不下去的流民更合適?

孫一血往上湧,對著腳下的明朝人說道:“我答應你們!”

有詩讚曰:

——————————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

(唐)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