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桃花石(2 / 2)

達海回答道:“的確如此。全真教長春真人丘處機應成吉思汗之約去西域見麵,將沿途的風景人情寫成《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載在阿裏馬城當地人以瓶取水然後頂在頭上,見了中原的取水物件,高興地稱讚桃花石的東西就是精巧。書中注:桃花石,謂漢人也。孫參謀,你精通拚音,當知道草原上很多地方是哥科嗬不分,唐古斯也可以念做唐哈斯,長春真人的這個桃花石翻譯可比你的通古斯雅多了。”

耿秀才按耐不住,“桃花石最多是東胡,怎麼能是漢人!”

達海道:“桃花石的確就是東胡。特德不分,唐轉作東,哥嗬不分,古轉作胡,唐古就是東胡,東胡就是唐古。”

“至於桃花石便是漢人,耿參謀不要忘了,遼金夏與宋朝南北國對峙之時,北國之人曰漢人,南國之人曰南蠻。這個叫法一直到蒙元都是如此。”

耿秀才立時就要發作,“東胡焉敢盜用我大漢名義!”

孫一忙攔住他:“北國的人自認為漢人這正說明他們心裏向往,別激動,別激動,事情都過去幾百年了。做學問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

耿秀才長長地憋一口氣,壓抑住胸中怒火。

達海不由自主再打量孫一一眼,接著說道:“其實桃花石、漢人都是別人的稱呼。當時遼國自稱契丹,又自稱大遼。遼本是契丹話,本意是'鐵',契丹源自遼水。對音為'遼國',意譯則是'鐵國'。貴國也號稱'鐵國',不隻源於何處?”

孫一剛想答複源自'team',發音為鐵木,被你們訛傳成'鐵國'。但是轉念一想後世突厥語族和斯拉夫語族的多數語言把中國仍稱為“契丹”。在歐洲由於《馬可波羅遊記》稱元朝為契丹,一度許多歐洲語言中也稱中國為契丹。在英語中,由“Khitan”演變而來的“Cathay”是中國的雅稱,漢語中有時被譯為“國泰”,比如國泰航空。所以“鐵國”這個名字也不錯。

所以孫一胡亂答道:“我們善於冶鐵,所以叫鐵國,碰巧和契丹遼國重名了。”

達海點點頭,居然認可了孫一的胡扯,接著說道:

“草原再往南,就是我們現在腳下的這塊土地,那時屬於一個叫西夏的國家。西夏是漢語的叫法,如果換做突厥語或者蒙語,便應該叫做唐古特,唐古特其實就是唐古斯。”

“不知二位可知道蒙語土默特一詞的來曆?蒙語土默特源自土門,一萬叫做一個土門,十二個土門就叫做十二土默特。蒙語在詞尾加'烏特'就是表示多個的意思。突厥話的唐古斯在這裏同蒙古語感染,便成了唐古特。”

孫一問:“西夏在突厥語族東邊不假,可是中間還隔著許多說其它語言的部族,為什麼突厥語族要稱西夏為東邊呢?”

達海讚道:“問得好!其實不光是西夏,在西夏滅亡之後,突厥語和蒙語改叫青海和吐蕃為唐古特,那裏還有一座高山,叫做唐古-烏拉山,連在一起就是唐古拉山。正是因為這些國家都是東胡的國家。”

——————

參考資料(不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跳過)

桃花石

《長春真人西遊記》是中國道教全真派道士李誌常撰寫的一本開篇遊記,主要記述了其師丘處機和弟子應成吉思汗之邀遠赴中亞途中的見聞,也順道記述了一些丘處機的生平,是研究13世紀中亞曆史、蒙古曆史和中國道教曆史的重要典籍。

此書分上下兩卷,書前有孫錫所作序,卷後附錄成吉思汗的聖旨等相關文字資料。

上卷開篇記載丘處機拒絕金和南宋的邀請,並對弟子們說,儅有留不住時去也。後來鐵木真派劉仲祿來請丘處機,他才率弟子十九人於1220年自山東出發,經今北京、宣化、達賚諾爾、呼倫貝爾、烏蘭巴托、杭愛山、科布多、阿爾泰山、準噶爾盆地、輪台、天山、撒馬爾罕、鐵門關等地,於1222年抵達今阿富汗境內的興都庫什山脈覲見成吉思汗。

下卷記述丘處機三次向成吉思汗講道,並隨從其返回蒙古,其間,丘處機多次勸諫成吉思汗戒殺,1223年,丘處機辭歸故鄉,1224年抵達燕京,主持天長觀(今白雲觀)。

《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記載,阿裏馬城“土人唯以瓶取水,戴而歸。及見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諸事皆巧。桃花石,謂漢人也。”

阿力麻裏(Almalik,又譯阿爾馬立克),中亞古城,元朝時稱為阿力麻裏、阿裏馬城、阿裏麻等,明朝時中文史籍稱為阿力馬力,曾經是察合台汗國的都城。部分學者認為可能在伊犁地區。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過天山後到阿裏馬城,他說城裏種滿野蘋果,樹蔭蓊翳,當地人操突厥語,稱野蘋果為“阿裏馬”。阿裏馬城即野蘋果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