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閹黨,說穿了就是“皇黨”,皇帝的爪牙。朱由檢憑借皇權處死魏忠賢的時候,並不比處死一條狗更費力。
原來的爪牙太囂張了,換一個新爪牙就行了,何苦要把自己的爪牙全部連根拔掉呢?
朱由檢不得已,將原來撤回的各地監視太監又派了出去。
但是苦果已經釀成了。
先看看直接後果:
——崇禎元年七月,薊門駐軍由於饑餓索餉,焚搶火藥,順天巡撫請發欠餉三月,以安軍心,始解散。
——崇禎元年七月,寧遠軍中四川、湖廣兵因缺餉四個月兵變,其餘十三個營起而相應。他們攻入幕府,活捉巡撫畢自肅、總兵朱梅索餉。畢自肅曾經九次向朝廷申報欠餉,朝廷都不理會。畢自肅表示無力支應,被毆打成重傷。後兵備副使郭廣私發官庫的白銀二萬兩,又向當地富商借了伍萬兩,共發了七萬兩白銀才贖回畢、朱二人。畢自肅心灰意冷,自殺身亡。
——崇禎元年臘月,陝西鎮邊兵缺餉兵變,亂軍劫奪固原州庫,次年正月固原兵攻涇陽、富平。
——崇禎元年冬天朝廷無力救濟西北饑民。白水王二首先起事,接著府穀王嘉胤、宜川王佐掛並起,安塞高迎祥、漢南王大梁響應。陝西亂民和陝西叛軍一起掀起了西北之亂。
再看看東北戰場:
——滿清攻擊朝鮮,朝廷無力援助,坐視這個最忠誠的屬國投降。
——袁崇煥早就發來情報,滿清可能繞道薊鎮。薊鎮守軍缺餉,朝廷無兵可援,終於滿清兵臨北京城下。
——各地勤王軍隊沒有路費,紛紛潰散加入民變。
——這個鍋總的有人來背,大臣不背就得皇帝背。崇禎選擇了袁崇煥。百姓們吃了袁崇煥的肉,臣子們頓時提高了對皇帝的警惕。
聊以**的是西南戰場:
從崇禎元年到三年,朱燮元先後斬殺奢崇明、安邦彥,最後封鎖叛亂土司的據點周圍百餘裏,斷糧圍困一百天,最後叛亂土司投降。
地處雲貴川交界的“奢安之亂”宣告平定,舉國歡慶。
但是陳奇瑜這次從京師帶來最新消息:崇禎四年,西南的土司又一次反了。這次叛亂的地點發生在雲南。
“奢安之亂”時,朱燮元竭西南眾省之軍力、物力,臨近省份不僅要接濟餉銀糧米,還要征調大量土司兵助戰。
“奢安之亂”後,雲南財政崩潰。“庫無分文”,“鬥米三錢”,“又告凶年,有價無市”。
“奢安之亂”中有兩支土司兵功勞顯赫。一支來自四川,人稱“白杆兵”;一支來自雲南,人稱“昂兵”。
崇禎四年初,大明朝廷收到雲南巡撫的上疏,稱阿迷州的“昂兵”土司普名勝要反,請求圍剿。崇禎皇帝命令雲南、四川、貴州、湖廣等省合兵圍剿,雙方從三月開始相持六個月。
期間雲南巡撫王伉不斷向朝廷請兵請餉。但是朝廷這時忙於全力增援東北大淩河之戰,根本無暇顧及西南戰場。戶部答複,一則曰:“東征西討之際,議兵則必不可去,值四盡三空之日,議餉則必不可多”。其二則曰:不能“饑近師而飽遠兵,置腹心而療手足”,斷然拒絕為西南增派。
此時,朝廷接到舉報,稱普名勝並無心叛亂,實屬雲南巡撫無故起釁。
崇禎於當年十月十五日降旨,將雲南巡撫王伉、雲南巡按使趙洪範二人革職查辦。
十月二十八日,東北祖大壽打開大淩河城城門投降滿洲,之後隻身逃回錦州。崇禎皇帝三次下詔,命祖大壽進京覲見,祖大壽都推辭調,始終堅守在錦州城裏。
崇禎四年閏十一月,增援大淩河的明軍在山東吳橋兵變。五年正月,叛軍占領登州、活捉了巡撫孫元化;二月圍攻萊州,截止到崇禎五年七月,萊州被圍已有四個月之久。朝廷對於叛軍是剿是撫爭論不休,說到底還是銀子和兵源的問題。
崇禎四年臘月,在西南圍剿普名勝的明軍中了埋伏,十三名參將全軍覆沒。普名勝衝出牢籠,於崇禎五年正月初一攻打雲南臨安府城,又攻打三鄉縣城,後終於攻破寧州、石屏州,以及沙源土司等十三個土司,這些地區全都臣服於普名勝,普名勝叛亂有席卷雲南之勢。
……
陳奇瑜將西南局勢為張廷拱講解一番後,不由得仰天長歎:
“東南西北四麵,如今是處處告急!朝廷日夜求固圉,如漏舟之在巨浪也;臣子日夜言討賊,如徒手之縛猛虎也。”
張廷拱頻頻點頭。
“這就說得通了。一派不出兵、二派不出糧。身陷無何如何之地,生出萬有一生之謀。意出於上,也未可知。”
陳奇瑜心裏一驚失口叫出:“難道沈棨是奉了秘旨!?”
張廷拱立刻打斷他:“既然是秘旨,那麼旨意是什麼,包括有沒有旨意,外人就不應該知道!玉鉉,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