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賣鍋背鍋(2 / 2)

這種情況下,大同鎮的市賞居然出現經常用不完!自然就影響到順義王等人的“抽分”。

布什圖順義王幾經交涉,雙方創造性的提出解決方案:將沒有交易的馬匹數量也折算抽分銀子。

時間進入崇禎時代,林丹汗擊敗了順義王,要求和明朝通貢。

一開始,崇禎是拒絕的。

攻打我大明藩國,還想要我大明市賞,做夢去吧!

堂堂大明,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就是我大明的氣節!

林丹幾次進攻明朝之後,在大臣的勸說下,崇禎接受了林丹汗雖然不是屬國,但是“繼承”了順義王互市份額的說法。

粗暴的林丹汗提出,年景不好,馬沒有了,直接按照舊例折算“抽分”吧,共計八萬一千兩!

也不知道是哪個給林丹汗出的這個主意。

兵部尚書氣得跳腳,有馬才有馬價,馬價都沒了,還抽什麼抽,分什麼分!

兵部尚書的潛台詞就是:

我堂堂大明,不和親,不納貢!

斡旋此事的八十三歲的宣大總督王象乾對皇上說,算了算了,互市來的馬全是劣等馬,根本不能當戰馬,純粹浪費銀子。把“抽分”給他吧,雙贏!

崇禎於是同意了。

八萬一千兩起名為“額賞”。“額賞”不同於“月賞”。“月賞”是林丹汗“繼承”自順義王的守邊夷的軍費。至於這個八萬一千兩的“賞賜”,林丹汗叫做什麼名字,不得而知,知道了也不知道!

張廷拱認為,當年皇上既然可以給西達子林丹八萬一千兩的“額賞”,如今形勢所迫,為什麼皇上就不可以給東達子阿巴海一些“市賞”?

當然,要符合一個前提:我堂堂大明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隻是苦了宣府巡撫沈棨,如何挨撐?

弄好了,沈棨可以如王象乾一般全身而退。弄不好,沈棨就是另一個背鍋的袁崇煥!

……

放眼後世,張廷拱的估計一點都沒錯。

沈棨議和很可能有上意!

因為崇禎完全做過類似的事。那次的主謀是崇禎十一年的宣大總督盧象升。

崇禎十一年,皇太極再次西征歸化城一帶,打擊南下貿易的喀爾喀部,並派遣察哈爾舊部為使者到明朝,再次要求議和互市。

三月,宣大總督盧象升密報皇帝,並提出三策:奇著為以騎兵突襲清軍;正著為拒絕談判、閉關自守;穩著為以互市為條件,要求清軍撤兵。(見《盧象升奏牘》卷10《密報邊情籌控禦三著疏》)

兵部尚書楊嗣昌得訊後主張達成和議,以便先平定農民軍。(見《楊嗣昌集》卷23《實剖愚忠疏》)

崇禎皇帝批示:

據報既係東奴,則開市何名?如插部舊夷能與奴攜貳,或殺奴自效,準照舊例市賞。著該督設法密行。仍一麵集兵嚴備,不許蒙徇,致傷國體。爾部即行馳飭。(見《兵部奏為密奏夷情事》,崇禎十一年三月十一日,《明朝檔案總彙》第 29 冊,第二一九二件。)

仔細分析崇禎的批示重點:“既係東奴,則開市何名?如插部舊夷能與奴攜貳,或殺奴自效,準照舊例市賞。著該督設法密行。”

表麵上看,邏輯不通。

仔細揣摩,昭然若揭。

盧象升心領神會,以插部舊夷的名義開市。此互市一開,直到明朝滅亡都沒有停。滿清再入口的時後都會繞著宣府走。

嗚呼哀哉!

後世抨擊張家口晉商賣國。如果沒有張家口互市,張家口晉商去哪裏賣國?

照這個邏輯,到底是誰在賣國?盧象升,還是朱由檢?

肯定不是朱由檢。

朱由檢從來沒有答應過同滿清互市。

也不能是盧象升。

盧象升是大英雄,大忠臣。

所以隻能是張家口晉商賣國。

因為張家口的晉商肯定違規給滿清賣過鐵鍋。